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中医内科

脾胃虚的症状有哪些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脾胃虚会导致发胖吗?

脾胃虚可能导致发胖,但并非所有发胖都与脾胃虚有关。脾胃虚可能由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情志失调、先天不足、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乏力等症状。

1、饮食不规律

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或偏好生冷油腻食物,可能损伤脾胃功能。脾胃运化能力下降会导致食物无法有效转化为气血,反而形成痰湿滞留体内,逐渐引发体重增加。日常需定时定量进食,选择易消化的温热食物,避免空腹饮用冷饮或过量甜食。

2、过度劳累

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度会耗伤脾气,导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这类人群常伴随肌肉松弛、下肢浮肿等虚性肥胖表现。需调整工作节奏,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食用山药、红枣等补脾食材。

3、情志失调

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肝气疏泄,进而克犯脾胃。部分患者会出现压力性进食或代谢紊乱,形成腹部脂肪堆积。调节情绪可通过八段锦、冥想等方式,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4、痰湿内阻

这是脾胃虚常见的病理产物,与肥胖直接相关。痰湿困脾会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多见舌苔厚腻、身体困重。中医常用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健脾化湿,配合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

5、脾肾阳虚

久病或年老导致的脾肾阳虚者,新陈代谢率显著降低,易出现畏冷伴虚胖。需温补脾肾,避免生冷食物,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方剂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脾胃虚引起的发胖需综合调理,建议每日规律进食小米粥、南瓜等健脾食物,配合温和运动如太极拳。避免盲目节食或服用泻药,长期体重异常增加应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痰湿体质者可适当增加白扁豆、陈皮等食材,阳虚者宜添加肉桂、生姜等温性调料。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孩子脾胃虚弱按摩有用吗?

孩子脾胃虚弱按摩有一定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按摩可作为辅助调理手段,适用于轻度脾胃功能紊乱,若存在器质性疾病则需配合医疗干预。

脾胃虚弱在儿童中多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症状。中医推拿通过特定手法刺激穴位,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常用手法包括顺时针摩腹、捏脊、补脾经等,操作时需注意力度轻柔,避免饭后立即进行。坚持规律按摩可帮助调节脾胃气机,缓解因饮食不当或受寒引起的功能性不适。

当孩子出现持续呕吐、便血、体重下降等严重症状时,单纯按摩难以奏效。这类情况可能由肠套叠、幽门梗阻等疾病引起,需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或胃肠造影等医学诊断。长期营养不良患儿还可能存在微量元素缺乏,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日常可配合山药粥、南瓜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饮食。按摩前后注意保暖,操作者应修剪指甲防止皮肤损伤。若按摩两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哭闹拒按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儿科或中医科,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继续调理。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人从什么年龄开始脾胃差?

脾胃功能通常在40岁后开始逐渐减弱,但具体年龄受遗传因素、饮食习惯、慢性疾病、精神压力和药物使用等多方面影响。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异常、乏力等症状,与消化系统退行性变化、胃肠动力下降、消化酶分泌减少等生理机制相关。

一、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较弱可能提前至30岁左右显现。这类体质者常见舌淡苔白、畏寒肢冷等表现,日常需避免生冷食物,可适量食用山药、红枣等健脾食材。若伴随反复腹泻或营养不良,建议就医排查慢性肠炎等器质性疾病。

二、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高糖饮食、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会加速脾胃功能衰退。这类人群常见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建议采用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的进食方式,烹饪时加入生姜、陈皮等醒脾佐料。长期饮食失调可能诱发慢性胃炎,需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三、慢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会继发胃肠神经病变,导致脾胃功能提前衰退。患者多存在早饱、便秘与腹泻交替等症状,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配合胰酶肠溶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药物改善消化功能。

四、精神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蠕动与消化液分泌,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这类人群应保持规律作息,尝试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复方消化酶胶囊等促动力药物。

五、药物使用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会损伤胃肠黏膜,中老年人尤为明显。用药期间建议搭配硫糖铝混悬凝胶等黏膜保护剂,出现黑便或持续腹痛需立即停药就医。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营养吸收,须定期监测骨密度。

维护脾胃健康需建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生活方式。每日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选择小米粥、南瓜等易消化食物作为主食。中老年人建议每年进行胃肠镜检查,出现体重骤降或持续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适当练习太极拳、散步等温和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肺虚吃什么药效果好?

肺虚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肺丸、玉屏风颗粒、生脉饮、黄芪颗粒、人参保肺丸等药物。肺虚多由久病体虚、劳伤过度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自汗畏风等症状,需结合具体证型选择药物。

一、补肺丸

补肺丸由熟地黄、党参、黄芪等组成,适用于肺气不足型肺虚。该药能补肺益气,改善咳嗽无力、声音低弱等症状。服药期间应避免辛辣食物,感冒发热者不宜使用。长期吸烟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二、玉屏风颗粒

玉屏风颗粒含黄芪、白术、防风,针对肺卫不固型肺虚。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反复感冒、怕风多汗等症状。过敏体质者慎用,服药后出现皮疹应停药。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配合抗组胺药物效果更佳。

三、生脉饮

生脉饮主要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适合气阴两虚型肺虚。能益气养阴,改善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无糖剂型,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夏季暑热伤津时服用效果显著。

四、黄芪颗粒

黄芪颗粒以黄芪为主要成分,适用于肺脾气虚型肺虚。可补气固表,减轻食少便溏、肢体倦怠等症状。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避免降低药效。化疗后体质虚弱者配合营养支持效果更好。

五、人参保肺丸

人参保肺丸含人参、川贝母等成分,针对肺肾两虚型肺虚。具有补气润肺功效,缓解久咳气喘、腰膝酸软等症状。急性支气管炎发作期不宜使用,服药期间需禁烟酒。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肺功能。

肺虚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可适当食用山药、银耳、百合等润肺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建议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锻炼时以微微出汗为宜。保持居住环境通风湿润,冬季注意颈部保暖。长期咳嗽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复查,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睡眠充足有助于正气恢复,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气血两虚需要补多久?

气血两虚一般需要1-3个月调理,实际时间受到体质差异、调理方法、基础疾病、生活习惯、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1、体质差异

先天禀赋较弱或长期亚健康状态者,气血恢复速度较慢。这类人群脾胃运化功能通常不足,对补益药物的吸收效率较低,需配合中医辨证调整用药方案。平和体质者若因短期劳累导致气血两虚,恢复周期相对较短。

2、调理方法

采用中药汤剂配合艾灸等综合疗法时见效较快,常见补气血方剂如八珍汤、归脾汤等需持续服用2-4周。单纯依靠食疗如食用红枣、枸杞等药膳,需坚持8-12周才能显效。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加速气血生化。

3、基础疾病

合并慢性失血性疾病如胃溃疡、月经过多者,须先控制原发病才能有效补虚。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时,气血恢复需同步进行激素调节。糖尿病患者补益过程中需监测血糖变化。

4、生活习惯

保持每晚23点前入睡能促进肝血归经,熬夜会加重气血耗损。每日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情绪焦虑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补益效果。

5、年龄因素

青少年气血亏虚多与生长发育过快有关,补充2-3周即可改善。更年期女性因天癸竭导致的气血不足,需持续调理3-6个月。老年人肾精亏虚型气血两虚往往需要半年以上调养。

调理期间应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量食用猪肝、菠菜等含铁丰富食材。每周进行3-4次30分钟以上快走或瑜伽运动,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保持规律作息,夜间睡眠不少于7小时。每月复诊调整用药方案,不宜自行长期服用同种补益药物。出现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调整处方。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阳痿 腭裂 球麻痹 牛皮癣 垂体癌 葡萄胎 甲状腺癌 玻璃体变性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