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多动症

抽多动症不吃药能好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左脑痛一阵阵的抽痛怎么办?

左脑阵发性抽痛可能由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血管压迫、颈椎病变或颅内病变引起,可通过药物缓解、物理治疗、调整生活方式、颈椎康复及专科诊疗等方式改善。

1、偏头痛:

偏头痛是左脑抽痛的常见原因,多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异常激活有关。典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疼痛,可能伴随畏光、恶心。急性期可选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预防性治疗可考虑普萘洛尔或氟桂利嗪。避免巧克力、红酒等诱因,保持规律睡眠有助减少发作。

2、紧张性头痛:

长期精神压力导致头颈部肌肉持续性收缩,引发双侧紧箍样疼痛,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单侧抽痛。热敷肩颈部、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可缓解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阿米替林等调节神经敏感性的药物。建议每日进行15分钟冥想或深呼吸练习。

3、神经血管压迫:

枕大神经或耳颞神经受血管压迫时,可能引起阵发性电击样疼痛。这类疼痛常因转头、咀嚼等动作诱发,磁共振神经成像可明确诊断。微血管减压术是根治方法,保守治疗可采用卡马西平等神经调节药物配合局部神经阻滞。

4、颈椎病变:

颈椎间盘突出或小关节紊乱可能刺激枕神经,引发后脑勺至太阳穴区域的放射性抽痛。颈椎牵引配合低频脉冲电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日常需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使用颈椎支撑枕。急性期可短期服用乙哌立松缓解肌肉痉挛。

5、颅内病变:

脑动脉瘤、肿瘤或血管畸形等占位性病变可能导致进行性加重的头痛,需通过CT或MRI排除。若伴随呕吐、视物模糊或肢体无力等警示症状,应立即就诊神经外科。治疗方案取决于具体病因,可能需手术干预或放射治疗。

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建议选择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避免剧烈头部晃动。饮食注意补充镁元素如坚果、深绿色蔬菜,限制咖啡因摄入。记录头痛日记有助于识别诱因,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频率增加时需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性病因。睡眠时保持环境黑暗安静,使用高度适宜的枕头维持颈椎自然曲度。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饭后抽吗?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无需空腹,餐后抽血不影响结果准确性。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其数值不受短期饮食影响,主要与红细胞寿命、血糖长期控制情况、检测方法标准化程度、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变异体等因素相关。

1、红细胞寿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其浓度与红细胞存活周期密切相关。正常红细胞寿命约120天,检测值反映的是红细胞整个生命周期内血糖暴露情况。若存在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缩短红细胞寿命的疾病,可能导致检测值假性降低。

2、血糖控制水平:

该指标的核心价值在于评估长期血糖管理效果。持续高血糖状态会促使更多血红蛋白被糖化,数值升高提示近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在7%以下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3、检测方法标准化:

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已建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化体系,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减少干扰。不同医疗机构检测结果差异应控制在6%以内,但部分基层医院仍可能存在方法学差异导致的偏差。

4、溶血性贫血影响:

当患者存在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情况时,新生红细胞比例增加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占比降低。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等患者需结合其他血糖监测手段综合判断。

5、血红蛋白变异体:

某些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如血红蛋白S、血红蛋白E等,可能干扰色谱分析过程。实验室需采用特殊检测方法或改用糖化白蛋白等替代指标。

日常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配合定期指尖血糖监测能更全面掌握血糖波动。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检测前正常作息即可,无需刻意改变饮食习惯,但合并缺铁性贫血等疾病时应提前告知对于妊娠期女性及血液疾病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适合的血糖评估方法。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胸腔积液抽完后疼痛常见吗?

胸腔积液抽完后疼痛属于常见现象,多由穿刺刺激、胸膜反应、局部炎症、神经敏感及操作因素引起。

1、穿刺刺激:

胸腔穿刺过程中针头对胸壁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可能引发局部肌肉或神经轻微撕裂。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穿刺点周围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加重,一般3-5天自行缓解。可通过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2、胸膜反应:

胸膜对穿刺操作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胸膜表面摩擦加剧,产生类似胸膜炎的牵涉痛。此类疼痛多位于胸廓下部,深呼吸或咳嗽时明显,可伴随短暂性低热。建议使用胸带固定减少胸廓活动度。

3、局部炎症:

穿刺部位可能出现无菌性炎症反应,与组织修复过程中前列腺素释放有关。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范围不超过3厘米。避免抓挠穿刺部位,必要时医生会开具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4、神经敏感:

肋间神经末梢在穿刺过程中受到刺激后,可能产生放射性疼痛或异常感觉。疼痛性质为针刺样或烧灼感,沿肋间隙分布。保持体位舒适有助于减轻神经压迫,多数2周内逐渐适应。

5、操作因素:

穿刺针型号选择、操作者熟练度及抽液速度会影响疼痛程度。粗针穿刺或快速大量抽液可能加剧胸膜牵拉痛。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抽液量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可降低风险。

术后建议保持穿刺部位干燥48小时,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体位变化。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摄入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韧性。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发热、呼吸困难需及时复诊,排除感染或气胸等并发症。恢复期间可采用腹式呼吸训练减少胸廓活动幅度,睡眠时向健侧卧位减轻患侧压力。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肚子一抽一抽的属于胎动吗?

肚子一抽一抽的感觉可能是胎动,也可能是其他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胎动通常表现为轻柔的滑动、翻滚或踢打感,而抽动感可能与子宫收缩、肠蠕动或肌肉痉挛有关。

1、胎动表现:

孕18-20周后,胎儿活动会逐渐明显。典型胎动呈现间歇性、无规律的特点,初期类似小鱼游动或气泡感,后期可能发展为踢打、翻滚等动作。胎动频率和强度与胎儿状态相关,安静时更易察觉。

2、假性宫缩:

妊娠中晚期可能出现布拉克斯顿-希克斯收缩,表现为子宫局部发紧或抽动,持续时间短且不规则。这种生理性宫缩不会引起宫颈变化,改变体位或休息后可缓解。

3、肠管蠕动:

孕期激素变化会减缓肠道蠕动,当积气或排便前可能出现肠管痉挛性收缩。这种抽动多伴有肠鸣音,位置不固定,与饮食结构或消化功能相关。

4、腹肌痉挛:

子宫增大牵拉腹直肌可能导致肌肉不自主抽搐,常见于体位改变或疲劳时。表现为局部肌肉跳动感,可通过热敷和补钙缓解。

5、异常情况:

持续规律抽动伴腹痛、阴道流血需警惕胎盘早剥或先兆早产。胎动突然减少或消失超过2小时,或每小时少于3次,应立即就医评估胎儿状况。

建议孕妇每日固定时间侧卧计数胎动,早中晚各1小时,3次计数相加乘以4得出12小时胎动数,正常值应大于30次。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钙镁制剂可减少肌肉痉挛。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活动时动作放缓。如出现节律性抽动或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胸腔积液抽胸水的注意事项?

胸腔积液抽胸水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主要注意事项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定期复查。

1、术前评估:

抽胸水前需完善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积液量及位置,评估心肺功能。凝血功能异常者需纠正后再操作,避免出血风险。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操作流程及可能风险。

2、术中监测:

操作全程需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首次抽液量不宜超过1000毫升,避免纵隔摆动引发循环障碍。若出现胸膜反应面色苍白、冷汗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处理。

3、术后护理:

穿刺部位需加压包扎24小时,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嘱患者卧床休息6-8小时,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体位改变。记录24小时尿量及引流液性状变化。

4、并发症预防:

严格消毒避免感染,穿刺针需沿肋骨上缘进针防止损伤血管神经。气胸是最常见并发症,术后需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复张性肺水肿多发生于大量快速抽液后。

5、定期复查:

术后24-48小时需复查胸片评估肺复张情况。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建议每2-3周随访,结核性积液需持续抗痨治疗并每月复查肝功能。反复出现积液需考虑胸膜固定术。

抽胸水后应保持高蛋白饮食促进胸膜修复,如鱼肉、蛋清、豆制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1.5克/公斤体重。恢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膈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胸膜摩擦。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若持续低热或胸痛加重需及时返院检查。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稀释痰液。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盗汗 皮角 痒疹 回归热 妊娠水肿 肾盂肾炎 鼻中隔穿孔 腹股沟直疝 动脉瘤样骨囊肿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