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可通过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确诊。
鼻内镜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医生会使用鼻内镜直接观察鼻腔和鼻窦内部情况,可以发现鼻窦内是否存在真菌团块、脓性分泌物或黏膜病变。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鼻窦CT和MRI,CT能清晰显示鼻窦内真菌团块的特征性高密度影,MRI则有助于判断病变范围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真菌菌丝或孢子。
真菌性鼻窦炎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鼻塞、脓性鼻涕、头痛、面部疼痛等症状。若怀疑真菌性鼻窦炎,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
真菌性鼻窦炎可遵医嘱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药物。
真菌性鼻窦炎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减轻鼻腔黏膜炎症反应。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有助于缓解鼻黏膜肿胀。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使用上述药物时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
日常需保持鼻腔清洁,避免接触粉尘等刺激性物质,适当锻炼增强免疫力。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由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镰刀菌及暗色孢科真菌等病原菌引起。
1、曲霉菌:
曲霉菌是鼻腔和鼻窦中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尤其烟曲霉和黄曲霉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易引发侵袭性感染。这类真菌孢子通过呼吸道进入鼻窦后,在潮湿环境中大量繁殖,可导致黏膜炎症、组织坏死,典型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呈褐色块状。
2、毛霉菌:
毛霉菌感染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菌丝具有血管侵袭性,可迅速引起鼻窦黏膜缺血性坏死。临床可见鼻甲发黑、剧烈头痛,病情进展快,需紧急抗真菌治疗。
3、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等酵母菌多引起慢性非侵袭性感染,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鼻腔局部激素者。鼻窦内可见乳白色伪膜样分泌物,患者多伴有鼻腔灼热感和反复鼻塞,需通过真菌培养明确菌种。
4、镰刀菌:
镰刀菌属土壤腐生菌,多见于农作物接触者或免疫功能缺陷人群。该菌可产生毒素导致鼻窦骨质破坏,CT检查可见特征性钙化灶,组织病理检查可见45度分支的菌丝结构。
5、暗色孢科真菌:
包括链格孢菌、离蠕孢菌等暗色真菌,常存在于腐烂植物中。这类真菌引起的鼻窦炎进展缓慢,但易形成真菌球,内镜下可见黑褐色团块,需手术清除病灶联合抗真菌药物干预。
日常需保持居所通风干燥,避免接触霉变物品;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长期使用鼻喷激素者需定期清洁鼻腔。出现持续鼻塞、脓血性鼻涕或面部胀痛时,应及时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原菌类型,针对性选择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侵袭性感染需联合鼻窦开放手术清除病灶。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