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怎样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为什么会得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损伤、肥胖、慢性咳嗽、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引起。压力性尿失禁是指腹压突然增高时出现不自主漏尿的现象,多见于女性。

1、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群支撑膀胱和尿道,当肌肉松弛时无法有效控制排尿。年龄增长、缺乏锻炼会导致盆底肌张力减退。凯格尔运动可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重复进行收缩肛门和阴道的动作有助于改善症状。

2、妊娠分娩损伤

怀孕时子宫压迫盆底组织,阴道分娩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多胎妊娠、胎儿过大、产程延长等因素会加重损伤程度。产后尽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必要时可采用电刺激治疗促进恢复。

3、肥胖

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腹压,长期压迫膀胱和尿道括约肌。体重指数超过28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高。通过饮食控制和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可缓解症状。

4、慢性咳嗽

长期咳嗽导致腹压反复升高,削弱尿道括约肌功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诱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尝试咳嗽前主动收缩盆底肌以减少漏尿。

5、雌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尿道黏膜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这种情况可能伴随阴道干涩、尿频等症状。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可改善尿道黏膜状态,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剧烈跳跃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穿着棉质透气内裤,及时更换护垫预防感染。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就医评估,中重度患者可考虑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治疗。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压力性尿失禁怎么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电刺激疗法、尿道中段悬吊术、激光治疗等方式改善。压力性尿失禁通常由盆底肌松弛、雌激素水平下降、多次分娩、肥胖、慢性咳嗽等因素引起。

1、盆底肌训练

通过重复收缩肛门和阴道周围肌肉增强盆底肌力量,每日坚持可显著改善控尿能力。凯格尔运动是经典训练方式,需保持规律性,初期可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该方法无创且适合轻中度患者,但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

2、药物治疗

盐酸米多君可增加尿道括约肌张力,雌激素软膏适用于绝经后黏膜萎缩患者。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警惕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药物治疗多作为辅助手段,需配合其他干预方式。

3、电刺激疗法

通过电极刺激盆底神经肌肉引发被动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和肌力恢复。需在医院完成疗程,每周数次,对行动不便者尤为适用。可能出现短暂肌肉酸痛,但安全性较高。

4、尿道中段悬吊术

采用聚丙烯吊带加强尿道支撑,适合重度或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创伤小且成功率较高,术后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感染。需严格评估适应症,术后避免重体力活动。

5、激光治疗

点阵激光可刺激阴道黏膜胶原再生,改善尿道周围组织弹性。无需麻醉且恢复快,但对严重盆底缺陷效果有限。治疗前后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性生活。

建议患者控制体重、避免便秘及重体力劳动,减少咖啡因摄入。可穿着专用护垫应对漏尿,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预防感染。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中重度患者需结合多种方式干预。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整体康复。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有哪些?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或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漏出,典型症状包括腹压增加时漏尿、尿急感缺失、无排尿疼痛等。

1、腹压漏尿

患者在腹压突然增高时出现尿液漏出,如大笑、跳跃、提重物等动作。这是由于盆底肌群松弛导致尿道括约肌控尿能力下降,膀胱内压力超过尿道阻力所致。症状轻者仅少量漏尿,重者可浸湿衣裤。

2、无尿急表现

与急迫性尿失禁不同,患者通常不会伴随强烈的排尿欲望。漏尿前无膀胱充盈感,漏尿后膀胱仍可能存留大量尿液。这种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3、日间症状为主

症状多发生于清醒状态下的日常活动中,夜间平卧时较少出现。这与体位改变导致的腹腔压力变化有关,站立或坐位时重力作用会加重盆底器官下垂。

4、无排尿疼痛

排尿过程无灼热感、刺痛等不适,尿常规检查通常无异常。若合并尿路感染可能出现症状变化,需通过尿培养等检查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5、症状分级差异

轻度者仅在剧烈运动时漏尿,中度者在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时出现,重度者轻微动作如翻身即可引发。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ICI-Q常用于评估严重程度。

建议加强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每组10-15次收缩,配合腹式呼吸练习。避免长期负重及慢性咳嗽,控制体重在BMI24以下。饮食上减少咖啡因及碳酸饮料摄入,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以增强结缔组织弹性。症状持续需及时就诊,中重度患者可考虑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等手术治疗。

张春香

副主任医师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妇科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方式?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尿道中段悬吊术、膀胱颈悬吊术、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尿道旁注射填充术以及阴道前壁修补术。

1、尿道中段悬吊术:

通过植入合成吊带或自体筋膜条,在尿道中段形成支撑结构。该术式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吊带材料可选择聚丙烯网片或自体阔筋膜,术后需预防尿潴留和感染。

2、膀胱颈悬吊术:

通过悬吊膀胱颈至耻骨后固定点,改善尿道膀胱角度。传统术式包括Burch手术和MMK手术,需开腹或腹腔镜操作。该方式对解剖结构改变明显的患者效果显著,但术后可能发生排尿困难。

3、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

将可调节压力的人工括约肌装置植入尿道周围,通过水泵控制排尿。适用于括约肌功能严重缺陷或多次手术失败者,装置需定期维护,存在机械故障和感染风险。

4、尿道旁注射填充术:

在尿道周围注射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填充剂增加尿道阻力。属于微创操作,适合高龄或合并症多的轻度患者,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可能需要重复治疗。

5、阴道前壁修补术:

通过修补阴道前壁膨出组织间接改善尿道支撑,常合并其他盆底重建手术。对合并膀胱膨出的患者效果较好,单纯用于尿失禁治疗效果有限。

术后需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3个月,保持会阴清洁,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饮食宜清淡,多摄入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控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定期复查尿流动力学,出现发热、持续尿痛或排尿困难需及时就医。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完全恢复需3-6个月,期间应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与什么有关?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主要与盆底肌损伤、妊娠期激素变化、分娩方式、胎儿体重及产后恢复不足等因素有关。

1、盆底肌损伤:

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韧带因持续受压而松弛或撕裂,导致尿道支撑力下降。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或提重物,可能出现不自主漏尿。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可改善症状。

2、妊娠期激素变化:

孕激素水平升高使盆底结缔组织弹性增加,为分娩做准备,但同时降低肌肉张力。这种生理性改变在产后未能完全逆转时,可能引发控尿障碍。哺乳期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延缓恢复进程。

3、分娩方式影响:

阴道分娩尤其是器械助产产钳或胎吸会直接损伤盆底神经肌肉,比剖宫产更易导致尿失禁。但剖宫产并非绝对保护因素,妊娠本身对盆底的压迫仍存在影响。

4、胎儿体重因素:

胎儿体重超过4000克时,盆底结构承受更大机械压力。巨大儿分娩过程中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会阴撕裂或神经牵拉伤,增加产后控尿难度。

5、产后恢复不足:

过早负重劳动或缺乏针对性锻炼会延缓盆底修复。部分产妇因疼痛恐惧或认知不足未能坚持凯格尔运动,错过产后6个月的黄金恢复期。

建议产妇在产后42天复查时进行盆底肌电评估,根据损伤程度选择生物反馈治疗或低频电刺激。日常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可练习中断排尿法强化肌肉控制。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适量摄入维生素C增强结缔组织弹性。每周3-4次盆底肌锻炼需持续3个月以上,咳嗽前主动收缩盆底肌能有效减少漏尿。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脾脓肿 地图样舌 胆管肿瘤 腹腔积液 膀胱颈梗阻 尺骨干骨折 颅骨骨髓炎 前庭大腺炎 类白血病反应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