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血液灌流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有什么区别?

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是两种不同的血液净化技术,主要区别在于清除物质的方式和目标。血浆置换通过分离并置换血浆来清除大分子致病物质,血液透析则通过半透膜过滤清除小分子毒素和多余水分。

血浆置换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通过离心或膜分离技术分离血浆与血细胞,弃除含有致病物质的血浆后,补充等量新鲜血浆或替代液。该技术适用于清除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常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血栓性微血管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免疫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凝血功能、电解质平衡,并预防过敏反应和低血压。

血液透析利用半透膜的弥散、超滤作用,清除肌酐、尿素氮等小分子毒素及多余水分,主要应用于终末期肾病、急性肾损伤等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过程中需控制血流量、透析液浓度等参数,可能出现肌肉痉挛、低血压等并发症。与血浆置换相比,血液透析对设备要求较低但需每周进行多次,而血浆置换单次治疗时间更短但成本更高。

两种技术均需严格评估适应症,血浆置换侧重免疫调节,血液透析侧重代谢废物清除。治疗期间应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术后注意穿刺部位护理,保持合理饮食结构,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具体选择需由专科医生根据病因、病情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强直性脊柱炎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吗 强直性脊柱炎的危害须知?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不会直接引起血小板减少,但可能因并发症或药物副作用导致血小板异常。该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属于慢性炎症性风湿病。

强直性脊柱炎典型危害包括脊柱强直、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炎症反应可能逐渐导致椎体融合,形成竹节样改变,严重时影响胸廓活动度。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虹膜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关节外表现。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时,可能引发胃肠道出血或骨髓抑制,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

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避免久坐并保持适度运动,睡眠时建议选择硬板床。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血小板减少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可能自然怀孕的可能性很小了,建议做试管婴儿助孕。盆腔粘连太严重的话,一般很难做通输卵管的,只有考虑其他怀孕的方法。
周丽华

住院医师 昆明市人民医院 妇产科

血小板减少的危害?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严重时可引发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血小板减少的危害主要有皮肤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手术或创伤后出血风险增高、女性月经量增多、颅内出血等。

1、皮肤黏膜出血

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远端和受压部位。口腔黏膜可能出现血疱或牙龈渗血,鼻腔出血也较为常见。这些症状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有关。轻微碰撞或摩擦即可引发皮下出血,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临床常用氨甲环酸片、咖啡酸片等药物辅助止血功能。

2、内脏出血

血小板低于一定水平时可能发生消化道、泌尿系统等内脏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血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胃镜检查可能发现黏膜弥漫性渗血,这类患者需禁食刺激性食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可用于提升血小板计数,同时需治疗原发疾病。

3、手术出血风险

血小板减少患者接受手术时出血风险显著增高,术中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创面渗血。择期手术前需将血小板提升至安全水平,急诊手术时可输注血小板悬液。拔牙等小手术也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必要时使用酚磺乙胺注射液等止血药物预处理。

4、月经量增多

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延长、经量明显增多,严重者导致贫血。这与子宫内膜血管止血功能障碍有关,需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可考虑使用妥塞敏片控制月经量,同时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长期月经过多者需排查是否存在妇科器质性疾病。

5、颅内出血

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可能发生自发性颅内出血,表现为突发头痛、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缺损。这是最危险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需立即输注血小板及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同时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预防性输血小板适用于极高危患者。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过硬、过热饮食刺激消化道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医。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贫血监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血药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什么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瘀斑等症状。该病可能与免疫异常、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有关,可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等方式确诊,治疗方式主要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脾切除术等。

1、免疫异常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患者体内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会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鼻出血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抑制免疫反应,也可使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功能。

2、病毒感染

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病毒可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患者除皮肤紫癜外,还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感染症状。治疗时需针对原发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血小板输注等支持治疗。

3、遗传因素

部分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这类患者发病年龄通常较早,病情可能反复发作。治疗上除常规药物外,可能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控制病情。

4、脾脏功能亢进

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脾功能亢进会加速血小板破坏。患者可能出现脾脏肿大,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下。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术,术后需注意预防感染,必要时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等。

5、药物诱发

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等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似。患者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时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乙醇胺片促进血小板生成。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口腔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时应及时就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诱发疾病复发。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脾脓肿 地图样舌 胆管肿瘤 腹腔积液 膀胱颈梗阻 尺骨干骨折 颅骨骨髓炎 前庭大腺炎 类白血病反应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