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什么是噪声性耳聋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噪声性耳聋的高风险人群?

噪声性耳聋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的工人、频繁使用耳机的青少年、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长期处于嘈杂环境的服务行业从业者、有家族性听力损失遗传史者。

1、职业噪声暴露者

工厂机械操作工、建筑工人、机场地勤等职业人群因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耳蜗毛细胞易发生不可逆损伤。这类人群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工作时需佩戴专业降噪耳塞。典型病例常见于造船厂电焊工,持续接触100分贝以上噪声3-5年后可出现4000Hz特征性听力下降。

2、青少年耳机使用者

每日使用耳机超过2小时且音量超过设备最大音量60%的青少年群体风险显著增高。内耳毛细胞对持续性中高频声波敏感,过度刺激会导致代谢性损伤。临床表现为耳鸣伴高频听力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声音失真现象。

3、心血管疾病患者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耳蜗微循环较差,噪声暴露后更易发生缺血性损伤。这类人群在同等噪声强度下,听力损失进展速度是健康人群的2-3倍,且多伴有低频听力下降特征。糖尿病患者的耳蜗血管病变会进一步加重噪声损伤。

4、服务行业从业者

酒吧调酒师、演唱会工作人员等长期处于85-95分贝脉冲噪声环境,声损伤具有累积效应。间断性高强度噪声比持续性噪声更易导致耳蜗基底膜机械性损伤,早期表现为暂时性阈移,后期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失。

5、遗传易感人群

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等遗传缺陷者,噪声敏感性显著增高。这类人群接触90分贝噪声即可产生明显听力下降,且多伴有前庭功能障碍。家族中有早发性耳聋病史者应避免从事噪声相关职业。

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半年进行听力筛查,采用20-20-20护耳法则:每20分钟远离噪声20秒,音量控制在最高20%。日常可多食用含镁元素的食物如菠菜坚果,镁离子能增强毛细胞抗噪声能力。突发耳鸣或听力下降时应立即脱离噪声环境,48小时内就医可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必须接触噪声的职业人群,建议选用降噪值达到30分贝以上的防护器具,并定期进行声阻抗检查评估防护效果。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噪声性耳聋的日常护理及预防?

噪声性耳聋可通过减少噪声暴露、使用防护设备、定期听力检查、改善生活习惯、控制基础疾病等方式预防和护理。噪声性耳聋通常由长期噪声刺激、突发强噪声、耳部血液循环障碍、内耳毛细胞损伤、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

1、减少噪声暴露:

避免长时间处于85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是预防的关键。职业暴露者需严格遵守工作时间限制,每日连续噪声接触不超过8小时。非职业场景中减少使用耳机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单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家庭装修时选择低噪音工具,夜间避免使用高噪音电器。

2、使用防护设备:

在不可避免的噪声环境中应佩戴专业防护器具。耳塞可选择发泡型或硅胶型,降噪值需达到25分贝以上。耳罩类产品要确保与头部紧密贴合,同时使用时需注意定期清洁消毒。特殊工种人员应配备主动降噪耳机,这类设备能抵消特定频率的噪声。

3、定期听力检查:

高风险人群每6个月需进行纯音测听检查,重点关注4000-6000赫兹频段的听力阈值变化。出现耳鸣、耳闷胀感应立即就诊。职业性噪声暴露者应建立听力档案,通过定期检查可早期发现听力曲线特征性"V型凹陷"。

4、改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增强耳蜗血供,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镁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尼古丁会加重耳蜗微循环障碍。适度有氧运动可改善内耳供氧,推荐每周3次30分钟的快走或游泳。

5、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会加重噪声损伤,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内。高脂血症患者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宜低于2.6mmol/L。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维持TSH在正常范围,避免影响耳蜗能量代谢。

日常可多食用黑芝麻、核桃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维持耳蜗神经功能。工作间隙做耳部按摩,用食指和拇指轻揉耳廓及周围穴位。保持情绪稳定,焦虑状态会加重耳鸣症状。冬季注意耳部保暖,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耳道。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持续超过24小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声导抗、耳声发射等检查明确损伤程度。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噪声性耳聋病人需要做什么检查?

噪声性耳聋病人通常需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耳声发射检查、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及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听力损失程度、鉴别病变部位及排除其他耳部疾病。

1、纯音测听:

纯音测听是诊断噪声性耳聋的基础检查,通过测定患者对不同频率纯音的听阈,绘制听力图。典型表现为高频段听力下降,呈"V"型或"U"型曲线。该检查可量化听力损失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声导抗测试:

声导抗测试包括鼓室图检查和镫骨肌反射测试,用于评估中耳功能状态。噪声性耳聋患者通常显示正常鼓室图,但可能出现镫骨肌反射阈值升高或消失,有助于鉴别传导性与感音神经性耳聋。

3、耳声发射检查:

耳声发射能客观评估耳蜗外毛细胞功能。噪声性耳聋早期即可出现耳声发射幅值降低或消失,对早期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该检查无需患者主观配合,适用于伪聋鉴别及儿童听力筛查。

4、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通过记录声刺激诱发的神经电活动,评估听觉通路完整性。可客观测定听阈,鉴别蜗后病变。对于噪声暴露后出现耳鸣伴听力下降者,该检查有助于排除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

5、影像学检查:

颞骨高分辨率CT或内耳MRI适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如中耳炎、耳硬化症、前庭导水管扩大等。长期噪声暴露者若出现不对称听力下降或突发耳聋,需通过影像学排除肿瘤或血管性病变。

噪声性耳聋患者除规范检查外,需避免继续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建议佩戴防护耳塞。日常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和镁的食物如全谷物、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内耳微循环。出现持续耳鸣或听力进行性下降时,应及时复查听力并接受专业干预。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噪声性耳聋有哪些症状和并发症?

噪声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焦虑、社交障碍等并发症。症状与并发症主要与噪声暴露强度、持续时间及个体敏感性有关。

1、听力下降:

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受损,对鸟鸣、电话铃声等高频声音辨识困难。随着病情进展,中低频听力逐渐受累,日常对话需提高音量才能听清。职业性噪声暴露者多呈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突发强噪声可能导致单侧急性听力损伤。

2、耳鸣:

约80%患者伴随蝉鸣样或嗡嗡声耳鸣,安静环境下尤为明显。耳鸣频率常与听力损失频段一致,高强度噪声暴露后可能出现突发性耳鸣。长期耳鸣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形成耳鸣-失眠恶性循环。

3、听觉过敏:

部分患者出现对普通环境声耐受度降低,表现为对餐具碰撞、汽车鸣笛等声音产生不适或疼痛感。这与耳蜗毛细胞损伤后中枢听觉系统代偿性敏感化有关,严重者可发展为恐声症。

4、心理并发症:

长期听力障碍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社交场合因听不清对话产生回避行为。老年患者可能因沟通困难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等继发问题。

5、前庭功能障碍:

高强度噪声可能损伤前庭毛细胞,出现头晕、平衡失调等症状。爆破性噪声可导致淋巴瘘,表现为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需与梅尼埃病鉴别诊断。

日常需避免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使用降噪耳塞等防护设备。建议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发现高频听力下降时应及时干预。饮食注意补充镁、锌等微量元素,适度进行前庭功能训练如平衡操。突发耳聋或眩晕需立即就医排除耳科急症,已确诊患者可考虑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力重建方案。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噪声性耳聋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噪声性耳聋需与突发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药物性耳聋、梅尼埃病及听神经瘤等疾病鉴别。鉴别要点包括病史特征、听力曲线特点及伴随症状。

1、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表现为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多无明确噪声暴露史。听力曲线多为低频或高频陡降型,常伴耳鸣、耳闷胀感。噪声性耳聋则有长期噪声接触史,听力损失呈双侧对称性高频下降,进展缓慢。

2、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听力损失呈双侧对称性高频下降,与噪声性耳聋相似。但老年性耳聋常伴言语识别率下降,且无职业噪声暴露史。可通过纯音测听及噪声暴露史问卷进行区分。

3、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有明确耳毒性药物使用史,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等。听力损失多为双侧进行性,可伴前庭功能障碍。噪声性耳聋患者则无相关用药史,听力损失程度与噪声暴露时长呈正相关。

4、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典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及耳鸣三联征,听力曲线早期为低频下降。噪声性耳聋无眩晕症状,听力损失稳定进展,以4000-6000Hz处特征性切迹为鉴别要点。

5、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多引起单侧进行性听力下降,伴耳鸣及平衡障碍,影像学可见内听道占位。噪声性耳聋为双侧对称性损害,头部MRI检查无异常发现。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有助于鉴别。

日常需避免持续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必要时佩戴防护耳塞。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及镁元素,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耳蜗微循环。出现听力下降伴耳鸣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职业噪声暴露者建议每年进行听力筛查。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毒血症 结肠瘘 外耳炎 结缔组织病 急性泪腺炎 交感性眼炎 动脉导管未闭 代谢性酸中毒 颞下颌关节脱位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