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如何预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防需从控制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主要包括戒烟、防治呼吸道感染、加强呼吸功能锻炼、避免高原缺氧环境、定期监测心肺功能。

1、戒烟:

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长期吸烟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是不吸烟者的3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心病最主要的原发病。建议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行为干预等方式彻底戒烟,同时需避免二手烟暴露。

2、防治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加速肺功能恶化,诱发肺动脉高压。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咳嗽咳痰加重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进行痰培养检查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3、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锻炼能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建议每天进行2次、每次15分钟的呼吸操练习,可配合使用呼吸训练器。长期坚持能延缓肺功能减退,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4、避免高原缺氧:

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大气氧分压显著降低,可能诱发肺动脉收缩。已有慢性肺部疾病者应谨慎前往高原地区,必须前往时可提前进行低氧预适应训练,必要时携带便携式制氧设备。

5、定期心肺监测:

建议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每6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每年完成心脏超声评估肺动脉压力。出现活动后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表现时,需立即检查心电图和脑钠肽水平。

日常需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维持呼吸肌功能。建议选择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5次,每次以轻微出汗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粉尘刺激。睡眠时采取半卧位可减轻夜间呼吸困难,必要时进行长期家庭氧疗。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主要依据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及慢性肺部疾病史。

1、肺动脉高压:

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毫米汞柱是核心诊断标准,可通过右心导管检查确诊。典型表现包括活动后气促、胸骨左缘抬举性搏动,晚期可能出现颈静脉怒张。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收缩压≥40毫米汞柱时需高度怀疑。

2、右心室肥大:

心电图显示电轴右偏、V1导联R/S≥1,结合胸片见肺动脉段突出或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毫米可辅助诊断。心脏磁共振能准确评估右心室壁厚度及收缩功能,右心室游离壁厚度>5毫米具有诊断价值。

3、慢性肺部疾病史:

需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等基础病变,病程通常超过5年。肺功能检查显示持续性通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4、排除性诊断:

需鉴别左心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病因。血浆脑钠肽水平>100皮克/毫升支持右心功能不全,但需排除左心衰竭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继发因素需通过多导睡眠图排除。

5、功能分级评估:

参照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Ⅲ级或静息状态下出现症状Ⅳ级提示病情进展。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300米或血氧饱和度下降>10%具有预后判断价值。

确诊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呼吸道感染,低盐饮食控制液体负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90%,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定期监测体重变化,下肢水肿加重时及时就诊调整利尿方案。稳定期可进行平地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携带便携式氧气设备。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廓畸形以及肺血管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主要诱因。气道持续炎症引发肺血管收缩和重构,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等症状。

2、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的气道高反应性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和持续性气流受限。长期低氧血症刺激肺血管收缩,促使肺动脉高压形成。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夜间呼吸困难。

3、肺结核:

肺部结核病灶引起的广泛纤维化可破坏肺血管床,增加肺循环阻力。病变后期常合并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和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

4、胸廓畸形:

严重的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可限制肺扩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长期肺泡低通气引发低氧性肺血管收缩,逐步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这类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胸廓外形异常和限制性通气障碍。

5、肺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反复肺栓塞造成的血管闭塞,直接增加右心后负荷。血管内膜增生和原位血栓形成会进行性加重血流阻力,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常见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活动耐量下降和下肢水肿。

建议患者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适当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每周3-5次,每次20分钟。避免接触冷空气和呼吸道感染源,秋冬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监测体重变化和下肢水肿情况,如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咯粉红色泡沫痰需立即就医。长期氧疗患者需维持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会分级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功能会进行分级。临床常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主要依据患者活动耐量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等级,分级依据包括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呼吸困难症状及静息状态表现。

1、Ⅰ级:

患者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普通活动不会引起明显气促、乏力或心悸。此阶段心肺代偿功能较好,但需定期监测肺功能和右心结构变化,建议避免吸烟及接触空气污染物。

2、Ⅱ级:

轻度活动受限,安静时无症状,但快步行走、爬坡等中等强度活动会出现呼吸困难。此阶段可能出现轻度颈静脉怒张和下肢水肿,需通过长期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控制肺动脉高压。

3、Ⅲ级:

明显活动受限,轻微活动如穿衣、洗漱即可诱发症状,常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体检可见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持续性下肢水肿,需联合利尿剂和血管扩张药物改善右心负荷。

4、Ⅳ级:

静息状态下即出现呼吸困难,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可能合并腹水、肝淤血等严重右心衰竭表现。此阶段需住院治疗,必要时考虑无创通气或强心药物支持。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建议进行缩唇呼吸训练等肺康复运动,每周3-5次、每次15-30分钟。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监测体重变化及下肢水肿情况,出现夜间不能平卧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长期家庭氧疗患者需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定期复查血气分析和心脏超声。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下肢水肿的原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下肢水肿可能由右心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水钠潴留、低蛋白血症、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引起。

1、右心功能不全: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负荷增加,长期发展可引发右心衰竭。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形成下肢水肿。患者常伴有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表现。

2、静脉回流受阻:

长期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促使液体外渗。这类水肿多从足踝部开始,呈对称性分布,晨轻暮重。

3、水钠潴留:

心功能不全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肾脏对水钠重吸收增加。血容量增多加重静脉淤血,同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更易渗入组织间隙。患者尿量减少,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低蛋白血症:

慢性缺氧和右心衰竭可导致胃肠道淤血,影响营养物质吸收。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水分外渗。这类水肿多为全身性,可伴有腹水或胸腔积液。

5、淋巴回流障碍:

长期静脉高压可继发淋巴管扩张和淋巴回流障碍,组织间液清除减少。淋巴液淤积进一步加重水肿程度,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增厚、色素沉着等改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现下肢水肿时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豆制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睡眠时抬高下肢15-2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日间避免久站久坐。监测每日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或水肿迅速进展需及时就医。根据病情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同时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气胸 蜂窝织炎 跟腱断裂 玫瑰糠疹 剥脱性皮炎 恶性高血压 结缔组织病 神经官能症 产褥期乳腺炎 颈内静脉损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