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宝宝肠套叠后吃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肠套叠和肠绞痛的区别?

肠套叠和肠绞痛是两种不同的胃肠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及危险程度。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属于急腹症;肠绞痛多由胃肠痉挛引起,属于功能性腹痛。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肠绞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间歇性脐周绞痛,无固定体征。

1、发病机制

肠套叠属于机械性肠梗阻,常见回肠套入结肠,导致肠系膜血管受压引发缺血坏死。肠绞痛是肠道平滑肌异常收缩所致,可能与饮食刺激、胃肠功能紊乱有关。肠套叠需紧急处理,延迟治疗可能引发肠穿孔;肠绞痛多为自限性,通常数小时内缓解。

2、典型症状

肠套叠患儿会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呈现阵发性哭闹与安静交替,伴随呕吐胆汁样物,后期排出果酱样血便。肠绞痛表现为脐周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可能伴有腹胀但无呕吐血便,按压腹部可暂时缓解。肠套叠腹部触诊可及腊肠样包块,肠绞痛通常无固定压痛。

3、危险程度

肠套叠属于外科急症,发病12小时内未复位可能造成肠坏死,需空气灌肠或手术干预。肠绞痛多为良性过程,热敷或解痉药即可缓解,但反复发作需排查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因。肠套叠超声可见靶环征,肠绞痛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

4、易发人群

肠套叠好发于4-10个月婴儿,与肠道淋巴增生、病毒感染有关。肠绞痛可见于各年龄段,儿童多因饮食不当诱发,成人可能与精神压力相关。肠套叠患儿需禁食并急诊就医,肠绞痛患者可适量饮用温水观察。

5、处理方法

肠套叠确诊后需立即行空气灌肠复位,失败者须手术解除套叠。肠绞痛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或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配合腹部按摩。肠套叠术后需流质饮食3天,肠绞痛发作期应避免生冷刺激食物。

家长发现婴幼儿突发哭闹伴呕吐时,应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诱发肠绞痛。肠套叠术后需定期复查超声,肠绞痛反复发作建议进行胃肠镜检查。两种疾病均需保持规律作息,婴幼儿喂养后应竖抱拍嗝减少腹胀。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宝宝肚子咕咕在叫会不会得肠套叠呢?

宝宝肚子咕咕叫不一定是肠套叠,多数情况下是胃肠蠕动或饥饿引起的正常现象。肠套叠通常伴随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等典型症状。

宝宝肚子发出咕咕声多与消化系统活动相关。进食后食物在肠道内被分解时会产生气体和液体流动,这种声音属于生理性肠鸣音。饥饿时空腹状态也会刺激肠道收缩发出声响。部分婴幼儿因乳糖不耐受或进食过快吸入空气,可能加重肠鸣音。这些情况通常无伴随症状,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减少产气食物、少量多餐等方式缓解。

肠套叠引发的肠鸣音异常多伴随其他危险信号。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导致阵发性哭闹、双腿蜷曲,呕吐物可能含胆汁,后期排出暗红色果酱样大便。腹部触诊有时可摸到香肠样包块。这些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空气灌肠或手术治疗。但单纯肚子咕咕叫而无其他症状时,肠套叠概率较低。

日常需观察宝宝精神状态与伴随症状。若无哭闹拒食、发热呕吐等情况,可先尝试按摩腹部或飞机抱缓解胀气。出现持续哭闹超过2小时、血便或腹部包块时须急诊处理。母乳喂养妈妈应避免食用豆类等产气食物,配方奶喂养需检查奶嘴孔大小是否合适。定期做排气操有助于促进肠道气体排出。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宝宝肠套叠症状怎么办?

宝宝肠套叠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空气灌肠复位、手术复位、补液支持、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肠套叠通常由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息肉、肠道炎症、病毒感染、肠道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肠套叠急性期需立即禁食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胃肠减压能减少肠道积气积液,缓解肠管扩张压力,避免肠壁血液循环进一步恶化。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固定胃管,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若出现血性液体需立即告知医生。

2、空气灌肠复位

发病48小时内且无肠坏死征象时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在X线监视下将气体经肛门注入结肠,利用气压推动套叠肠管复位。操作前需完善腹部超声检查,术后需观察患儿有无腹胀加重、便血等复发迹象。

3、手术复位

出现肠坏死、穿孔或灌肠复位失败时需行剖腹手术。手术方式包括手法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术中需评估肠管活力,术后需留置腹腔引流管。家长需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观察有无发热、切口渗液等感染征象。

4、补液支持

因呕吐和禁食可能导致脱水,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期间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监测尿量和皮肤弹性,必要时检测血电解质水平。

5、预防感染

术后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预防感染。用药期间家长需观察有无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恢复期喂养应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肠套叠患儿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初期选择米汤、稀释配方奶等低渣流食,逐渐增加苹果泥、南瓜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过早摄入高纤维食物,喂养时采取少量多餐原则。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观察排便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若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B超肠套叠3小时后不见了咋回事,注意啥?

B超显示肠套叠3小时后消失可能与肠套叠自行复位、检查误差或短暂性肠痉挛有关。肠套叠是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导致的梗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成人也可能发生。需注意观察腹痛、呕吐、血便等症状是否复发,及时复查影像学检查。

1、肠套叠自行复位

部分早期肠套叠可能因肠蠕动自行复位,尤其儿童患者肠系膜相对松弛。复位后腹痛会突然缓解,但需警惕复发风险。肠套叠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因素有关,复位后建议短期流质饮食,避免剧烈活动。若出现阵发性哭闹、屈膝缩腹等表现需立即就医。

2、B超检查误差

超声检查可能因肠气干扰、操作者经验等因素出现假阳性。肥胖患者或肠胀气明显时,超声对肠套叠诊断准确率可能下降。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复查,必要时进行空气灌肠造影或腹部CT检查。成人肠套叠多继发于肠道肿瘤、息肉等病变,需进一步排查病因。

3、短暂性肠痉挛

剧烈肠痉挛可能导致超声下类似肠套叠的同心圆征象,痉挛缓解后征象消失。这种情况常见于肠道功能紊乱、食物过敏或肠道感染早期。可尝试热敷缓解症状,若伴有发热或腹泻需排查感染性肠炎。记录饮食情况有助于识别过敏原。

4、不完全性肠套叠

部分肠套叠程度较轻时可能暂时性松解,但仍有再次套叠风险。这类患者往往有反复发作的脐周绞痛,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建议48小时内复查超声,观察肠壁血流信号。儿童患者可预防性使用开塞露保持排便通畅。

5、检查时机差异

肠套叠可能呈现间歇性套叠-复位过程,检查时恰逢复位期。这种情况在慢性肠套叠患者中更常见,多与肠道解剖异常相关。需详细询问病史,成人患者建议完善结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记录症状发作与缓解的规律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肠套叠消失后应继续观察72小时,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婴幼儿需监测精神状态、尿量变化,成人患者要记录排便性状。出现持续腹痛、呕吐或果酱样大便时须急诊处理。定期随访超声检查对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必要时需进行肠道造影评估蠕动功能。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避免擅自使用缓泻药物。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儿童肠套叠是什么?

儿童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便等症状。肠套叠可能与肠道蠕动异常、肠道感染、肠道息肉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1、肠道蠕动异常

儿童肠道发育不完善时,肠蠕动节律紊乱可能导致肠管异常套叠。典型表现为突发哭闹、蜷缩身体,腹痛缓解期可短暂恢复活动。家长需立即禁食并送医,医生可能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通便。

2、肠道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可引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成为肠套叠诱因。患儿常伴发热、腹泻等前驱症状,后期出现胆汁性呕吐。确诊后需静脉补液,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控制感染。

3、肠道解剖异常

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先天结构异常易形成肠套叠起点。症状反复发作且灌肠复位失败率较高,腹部超声可见靶环征。此类情况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术后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

4、饮食因素

辅食添加过早或食物过敏可能刺激肠道痉挛。好发于4-10个月婴儿,腹痛发作时可见下肢屈曲、面色苍白。家长应暂停新添加辅食,就医后配合医生进行温水灌肠复位治疗。

5、遗传代谢病

囊性纤维化等疾病导致肠黏液分泌异常时,可能诱发慢性肠套叠。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脂肪泻等表现,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诊。治疗需联合消化科与营养科,补充胰酶肠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或血便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肠坏死。治疗期间保持患儿安静,术后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开始。日常注意科学添加辅食,避免腹部受凉,定期体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李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骨瘤 高镁血症 亨廷顿病 颞叶肿瘤 POEMS综合征 脑动脉夹层 视网膜裂孔 化脓性脑膜炎 颈外静脉损伤 结核性胸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