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中风

5年之内大中风的几率占多少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高血压中风的前兆?

高血压中风的前兆主要有突发剧烈头痛、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含糊不清、视物模糊或重影、平衡障碍。这些症状可能由血压骤升、脑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微小血栓形成、脑灌注不足等原因引起,需立即就医干预。

1、突发剧烈头痛

高血压患者出现爆裂样头痛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疼痛多位于枕部或全头部,常伴随恶心呕吐。这与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脆弱血管破裂有关,常见于未规律服药或情绪激动时。需紧急监测血压并完善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风险。

2、单侧肢体麻木无力

突发一侧上肢或下肢力量减退,持物掉落或行走拖步,提示大脑运动区供血异常。常见于基底节区小动脉病变,可能伴随同侧面部麻木。这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约三分之一患者会在短期内进展为完全性中风。

3、言语含糊不清

突然出现的构音障碍或理解力下降,表现为说话含混、词不达意或听不懂他人言语,提示优势半球语言中枢缺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可能合并口角歪斜。此类症状易被误认为疲劳所致,但持续超过10分钟即需神经科评估。

4、视物模糊或重影

短暂性单眼黑矇或双眼复视是后循环缺血的典型表现,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少相关。部分患者会描述为眼前雾状遮挡或视野缺损,通常无眼痛症状。这种视觉异常可能反复发作,每次持续5-15分钟,需警惕后颅窝梗死风险。

5、平衡障碍

不明原因的眩晕伴站立不稳,如同踩棉花感,可能与小脑或脑干缺血有关。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但无耳鸣耳聋等耳科症状。需与良性位置性眩晕鉴别,若同时出现吞咽困难或交叉性瘫痪则提示脑干梗死。

高血压患者日常需严格监测晨起和睡前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饮食遵循低钠高钾原则,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西蓝花、香蕉等富含钾镁的食物。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避免突然用力或情绪波动,寒冷季节注意头部保暖。遵医嘱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等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出现前兆症状时立即平卧休息,测量血压并记录症状持续时间,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无功能垂体瘤复发几率?

无功能垂体瘤复发概率较低,但存在个体差异,主要与手术切除范围、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术后激素水平、随访监测频率等因素相关。

1、手术切除范围

肿瘤全切术后复发概率显著低于部分切除。经蝶窦入路手术可更彻底清除病灶,但靠近海绵窦或鞍膈的残留组织可能成为复发隐患。术中神经导航和内镜技术有助于提高切除精准度。

2、肿瘤大小

直径超过3厘米的巨腺瘤易向鞍旁侵袭,增加手术难度。这类肿瘤即使肉眼全切,显微镜下也可能残留微小病灶。微腺瘤复发风险相对较小,但需注意多发性微腺瘤的特殊情况。

3、病理类型

稀疏颗粒型生长激素细胞腺瘤和静默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具有较高增殖活性。Ki-67指数超过3%或存在p53基因突变的肿瘤更易复发,这类病例需要更密切的影像学随访。

4、术后激素水平

术后持续存在的激素异常分泌可能刺激残留肿瘤细胞生长。特别是生长激素型垂体瘤,需要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控制在年龄匹配的正常范围内,以降低复发风险。

5、随访监测频率

术后第一年每3-6个月需进行鞍区MRI复查,稳定后可逐渐延长间隔。同时应定期检测垂体靶腺激素,及时发现亚临床复发。对视力视野变化等神经症状要保持警惕。

建议术后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头部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D,控制高糖高脂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引起颅内压波动的动作。出现头痛、视力减退等症状需立即复查。长期随访中建议建立完整的医疗档案,记录每次检查结果以便动态对比。对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前应进行专项评估,孕期需加强内分泌监测。

沈华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中风是怎么引起的?

中风可能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意识模糊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承受过大压力,血管内皮损伤后易形成微小动脉瘤或血栓。当血压骤升时可能引发血管破裂或斑块脱落,造成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通常有头晕、头痛等先兆症状,控制血压需规律服用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并限制钠盐摄入。

2、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异常会使胆固醇沉积在脑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可能完全堵塞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血管。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颈动脉杂音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需服用阿托伐他汀等降脂药,同时戒烟并增加有氧运动。

3、心脏病

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引发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等疾病也会增加血栓风险。这类患者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并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糖尿病

持续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合并高血压概率较高。除控制血糖外,还需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并注意足部护理以防微血管病变。

5、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酗酒可能诱发血压波动,缺乏运动则加重代谢异常。高盐高脂饮食会促进动脉硬化,熬夜等行为易导致血管痉挛。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每日30分钟快走、地中海饮食模式以及保持情绪稳定。

预防中风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突发单侧肢体麻木或口角歪斜时应立即就医,溶栓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效果最佳。康复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避免过度用力或情绪激动。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什么时候怀孕几率最高?

女性在排卵期前后同房怀孕概率最高。怀孕概率受排卵时间、精子存活时间、卵子存活时间、同房频率、年龄等因素影响。

1、排卵时间

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此时卵子从卵巢排出,存活时间约12-24小时。排卵日前5天至排卵后1天为易孕期,其中排卵日前2天同房受孕概率最大。可通过基础体温测量、宫颈黏液观察或排卵试纸辅助判断排卵日。

2、精子存活时间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可存活2-3天,部分活力强的精子可存活5天。在排卵前1-2天同房,精子可提前到达输卵管等待卵子,增加受精机会。频繁同房可能降低精子浓度,建议易孕期隔日同房。

3、卵子存活时间

卵子排出后最佳受精时间为12小时内,超过24小时基本失去受精能力。排卵后同房时间越接近排卵时刻,精子与卵子相遇的概率越高。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排卵痛或点滴出血等排卵征兆。

4、同房频率

易孕期保持每2-3天同房一次可平衡精子质量和数量。过度禁欲会导致精子老化,频繁同房则可能降低精子浓度。建议从月经干净后开始监测排卵信号,在易孕期内合理安排同房时间。

5、年龄因素

25-30岁女性生育力最强,35岁后卵巢功能逐渐下降,排卵不规律概率增加。高龄女性可能出现卵子质量下降、黄体功能不足等情况,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排卵监测和生育评估。

备孕期间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注意均衡营养,适量补充叶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心情愉悦,过度焦虑可能影响内分泌。若规律同房1年未孕,建议夫妻双方共同就诊生殖医学科进行系统检查。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刚来完大姨妈怀孕的几率?

刚来完大姨妈怀孕的概率较低,但并非完全不可能。怀孕概率主要与排卵时间、精子存活时间、月经周期规律性等因素有关。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通常在月经结束后一周内排卵概率较低,但周期不规律或排卵提前时仍可能受孕。

月经周期为28天的女性,排卵日多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月经刚结束时子宫内膜较薄,卵泡尚未发育成熟,此时同房怀孕概率相对较低。但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可存活2-3天,若排卵提前或周期缩短,精子可能与提前排出的卵子结合。部分女性月经结束后5-7天即进入排卵期,这种情况在周期短于25天的人群中更常见。

月经周期不规律会显著增加意外怀孕风险。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可能导致排卵时间难以预测。青春期女性或围绝经期女性因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出现非常规排卵。哺乳期女性月经恢复初期,排卵与月经的关系也不稳定。这些情况下,即使月经刚结束也存在受孕可能。

建议有避孕需求的女性不要依赖安全期避孕法,可采用避孕套、短效避孕药等更可靠的方式。观察宫颈黏液变化或使用排卵试纸能帮助判断排卵时间。若月经周期长期不规律或备孕超过1年未成功,需就医排查内分泌疾病。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月经周期稳定。

张春香

副主任医师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脓癣 散光 宫外孕 蠕虫病 肾下垂 慢性宫颈炎 肠病性肢端皮炎 持续性枕后位难产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