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后可通过卧床休息、佩戴支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促进恢复。腰椎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转移、病理性骨折、先天性骨病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3个月,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腰部扭转。卧床期间可进行双下肢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每日重复进行数次。
2、佩戴支具稳定型骨折在疼痛缓解后可佩戴腰围或胸腰骶支具下床活动。支具需根据体型定制,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睡觉时取下。佩戴期间需加强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
3、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阿仑膦酸钠维D3片、碳酸钙D3片等抗骨质疏松治疗。神经损伤者可加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4、物理治疗骨折愈合中期可进行超短波、超声波等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期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预防肌肉萎缩,配合水中运动减轻腰椎负荷。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循序渐进。
5、手术治疗不稳定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严重压缩骨折可采用椎体成形术。术后仍需配合支具保护,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内固定失效。
腰椎骨折恢复期间需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和钙质,适量食用牛奶、鱼肉、西蓝花等食物。康复训练应遵循无痛原则,从卧位抬臀练习过渡到桥式运动,后期可增加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定期复查X线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心理上需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康复进程。
胳膊骨折后可通过固定制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定期复查等方式促进恢复。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暴力撞击、病理性骨折、重复应力等因素引起。
1、固定制动骨折后需立即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避免骨折端移动造成二次损伤。上肢骨折多采用前臂石膏托或悬吊带固定4-6周,粉碎性骨折可能需外固定支架。固定期间保持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
2、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骨肽注射液促进骨痂形成,配合跌打丸活血化瘀。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洛索洛芬钠片,合并感染需加用头孢克洛分散片。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碳酸钙D3片和阿仑膦酸钠。
3、营养支持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搭配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可食用黑芝麻、虾皮等食物。避免饮酒及高盐饮食,控制咖啡因摄入以免影响钙吸收。
4、康复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肩肘关节被动活动,使用握力球锻炼前臂肌力。2周后开始主动屈伸训练,配合热敷缓解僵硬。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6周后可进行抗阻训练恢复肌肉力量。
5、定期复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若出现内固定松动或延迟愈合,可能需二次手术植骨。儿童骨折愈合较快,但需监测骨骺损伤情况,老年人要重点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每日30分钟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可适量食用牛骨汤但避免油腻。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时及时复诊。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进程。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