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疹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高热后全身出现玫瑰色斑丘疹。护理时需重点关注体温监测、皮肤护理、饮食调整、隔离防护和并发症观察。
1、体温监测发热期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腋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物理降温可选择温水擦浴,禁止酒精擦浴。发热期间保证每日饮水量超过1000毫升,观察有无热性惊厥先兆如眼神呆滞、四肢僵硬等表现。
2、皮肤护理出疹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37-40摄氏度清水沐浴,禁用碱性沐浴露。选择纯棉宽松衣物,避免搔抓皮疹。皮疹无需特殊处理,通常3天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如出现脓疱、皮肤破溃需警惕继发感染,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3、饮食调整发热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瘦肉粥、蒸蛋等优质蛋白。避免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母乳喂养婴儿应增加哺乳频次,配方奶喂养者可适当稀释奶液浓度。
4、隔离防护发病期间避免接触孕妇及其他婴幼儿,隔离至退热后24小时。患儿用品需单独清洗消毒,分泌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家庭成员应加强手卫生,照顾者接触患儿后需用流动水洗手超过20秒。
5、并发症观察警惕脑炎表现如持续呕吐、意识障碍,心肌损伤相关的心悸气促,以及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如出现拒食、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征象,或发热超过5天需立即就医。痊愈后2周内避免接种疫苗。
儿童急疹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7-10天。保持居室通风每日2次,温度维持在24-26摄氏度。恢复期可进行抚触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皮疹消退后可能出现短暂色素沉着,无须特殊处理。家长应记录每日症状变化,定期复查血常规直至淋巴细胞比例恢复正常。患病期间可补充维生素C促进康复,但需遵医嘱控制剂量。
多形性日光疹主要表现为皮肤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光敏性皮损。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由紫外线诱发的迟发性光变态反应,通常在日晒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症状。皮损好发于面部、颈部、前臂等暴露部位,初期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随后可发展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并出现水疱或糜烂。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瘙痒或灼热感,症状具有反复发作特点,春夏季加重而秋冬季减轻。皮损形态多样,可能呈现湿疹样、痒疹样或多形红斑样改变,但同一患者通常以单一形态为主。
日常需避免强烈日晒,外出时使用广谱防晒霜并穿戴防晒衣物,症状反复或加重时应及时就诊皮肤科。
念珠菌性间擦疹与足癣是两种不同的皮肤真菌感染,主要区别在于致病菌种、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念珠菌性间擦疹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常见于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等潮湿温暖部位。皮损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鲜红色斑片,周围有卫星状小脓疱或丘疹,表面可有白色鳞屑或浸渍发白。足癣主要由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好发于足底、足趾缝等部位。典型表现为边缘隆起的环形红斑伴脱屑,趾缝间可能出现浸渍糜烂或水疱。两者均可伴随瘙痒,但足癣更易出现皲裂和疼痛。
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穿透气衣物和鞋袜。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就医进行真菌镜检确诊,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由紫外线照射诱发的光敏性皮肤病。
多形性日光疹主要表现为暴露部位皮肤在日晒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明显瘙痒。该病与遗传易感性、紫外线辐射强度、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春夏季高发,女性发病率略高。典型特征为皮疹形态多样但个体表现相对固定,常见于面颈、前臂等日光直射区域。临床需与日光性荨麻疹、红斑狼疮等光敏性疾病鉴别,必要时通过光试验辅助诊断。
患者应严格防晒,选择UPF50+防晒衣帽及广谱防晒霜,避免10-16点紫外线高峰时段外出。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药物控制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窄谱UVB光疗脱敏。日常建议补充维生素D并记录光敏反应诱因。
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体虱传播,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全身皮疹等。该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需严格隔离治疗。
1. 病原体特征普氏立克次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在虱肠上皮细胞中繁殖。其细胞壁含有脂多糖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病原体对热和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或常用含氯消毒剂均可灭活。
2. 传播途径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当虱子叮咬患者后再叮咬健康人时,虱粪中的立克次体通过皮肤抓痕侵入人体。偶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干燥虱粪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3. 临床表现潜伏期10-14天后突发高热达39-41℃,伴寒战、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发病4-7天出现特征性鲜红色斑丘疹,先见于腋窝和上臂内侧,后蔓延至全身。重症可出现谵妄、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4. 诊断方法外斐试验OX19株凝集效价超过1:160有诊断价值。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或通过PCR检测血液中立克次体DNA。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血小板减少。
5. 治疗原则首选多西环素片或氯霉素胶囊进行病原治疗,疗程持续至退热后3天。高热时可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脱水者需静脉补液。患者衣物需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1天。
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需加强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并使用驱虱药物。疫区人群应避免与虱子接触,患者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期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如牛奶、果汁等,避免剧烈活动直至体力完全恢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伴皮疹时应立即就医排查。
玫瑰糠疹的皮疹高峰期通常在发病后7-14天。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近端出现椭圆形玫瑰色斑疹。疾病初期可能出现单一较大的先驱斑,随后1-2周内逐渐扩散形成多发性皮疹。在发病后第7天左右,皮疹数量会显著增加,颜色加深并伴有轻度脱屑,此时达到症状最明显的阶段。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轻微发热或瘙痒感,皮疹通常从第3周开始逐渐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整个病程可持续6-8周,具有自愈倾向但存在个体差异。
患病期间应避免搔抓皮疹,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