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经常想排尿但量很少是为什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一次排尿多少正常?

成年人一次排尿量通常在200-400毫升之间,实际排尿量受到饮水量、膀胱容量、气温变化、药物影响、疾病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饮水量

每日饮水量直接影响排尿量,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可能导致单次排尿量超过500毫升。建议每小时饮水量不超过800毫升,避免给肾脏造成负担。运动后或高温环境下需适当增加饮水量,但应分次少量补充。

2、膀胱容量

正常成人膀胱容量约为400-600毫升,当尿液达到150-200毫升时会产生尿意。部分人群因膀胱肌肉松弛可能出现功能性容量增大,而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能伴随膀胱容量减少。长期刻意憋尿可能导致膀胱敏感度下降。

3、气温变化

寒冷环境通过皮肤蒸发减少会导致排尿量增加,单次排尿量可能提升。高温环境下大量汗液分泌会使尿液浓缩,单次排尿量可能减少至100-200毫升。季节交替时排尿频率和单次尿量的波动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4、药物影响

利尿剂类药物会显著增加单次排尿量,可能达到800毫升以上。部分抗抑郁药、降压药可能影响膀胱收缩功能。使用新药后出现排尿量异常变化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用药情况。

5、疾病因素

糖尿病、尿崩症等内分泌疾病会导致多尿,单次排尿量持续超过500毫升需警惕。前列腺炎、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泌尿系统疾病可能伴随尿频尿急。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夜尿增多现象,每次排尿量差异较大。

建议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的规律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液体。观察晨起第一次排尿可作为基准参考,若持续出现少于100毫升或超过500毫升的情况,或伴随尿痛、血尿等症状,应及时进行尿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日常生活中可记录排尿日记,包括每次排尿时间、尿量估算和特殊症状,这对医生判断病情有重要参考价值。注意会阴部清洁,避免长时间憋尿,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有助于维持正常排尿功能。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男性排尿时疼痛吃什么药?

男性排尿时疼痛可遵医嘱服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三金片、热淋清颗粒、癃清片等药物。排尿疼痛可能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尿道结石等因素有关,需根据病因选择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一、药物1、左氧氟沙星片

左氧氟沙星片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该药物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发挥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效果显著。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2、头孢克肟分散片

头孢克肟分散片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可用于淋球菌性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其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合成起效,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防止双硫仑样反应。

3、三金片

三金片是中成药制剂,含金樱根、积雪草等成分,能缓解急慢性膀胱炎引起的尿痛、尿频。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合轻症患者辅助治疗。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4、热淋清颗粒

热淋清颗粒由头花蓼提取制成,用于下焦湿热型尿路感染。可改善排尿灼痛、小便黄赤等症状。该药需用开水冲服,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无糖型制剂。

5、癃清片

癃清片含泽泻、车前子等中药成分,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小便不利。对慢性前列腺炎伴随的排尿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服药期间需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出现排尿疼痛应增加每日饮水量,每日保持2000毫升以上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避免久坐、憋尿等行为,减少辛辣食物摄入。建议穿着宽松棉质内裤,保持局部通风。若症状持续或伴随发热、血尿等情况,须立即就医进行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日常可适当食用冬瓜、黄瓜等利尿食物,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小孩一天不排尿怎么办?

小孩一天不排尿可能与饮水量不足、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脱水或心理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1、饮水量不足

孩子日常饮水量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家长需观察孩子是否因玩耍忘记喝水,或对白水抗拒。可尝试用卡通水杯增加趣味性,适当提供稀释果汁补充水分。夏季或运动后要额外增加饮水量,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2、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等感染可能引起排尿疼痛导致孩子刻意憋尿。可能伴随尿频尿急、排尿哭闹等症状。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治疗期间保持会阴清洁。

3、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如尿道瓣膜、输尿管狭窄等结构异常会影响排尿。这类情况多在新生儿期就有表现,可能伴随反复尿路感染。需通过泌尿系超声或造影确诊,轻度梗阻可通过留置导尿管缓解,严重者需进行尿道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4、脱水

发热、腹泻或呕吐会导致体液丢失过多。观察孩子是否有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口唇干裂等表现。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需静脉补液。记录24小时出入量,腹泻期间避免高糖饮食加重脱水。

5、心理因素

如厕训练期间孩子可能因恐惧马桶或注意力分散而憋尿。表现为玩耍时夹腿、扭动等动作。家长应营造轻松环境,避免训斥,定时提醒如厕。可准备儿童专用坐便器,采用奖励机制建立排尿习惯。

发现孩子24小时无排尿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进行导尿处理。日常注意观察排尿频率和尿量,记录每日饮水及排尿情况。饮食上增加冬瓜、梨等利尿食物,限制高盐零食。避免穿紧身裤,养成定时如厕习惯。若孩子曾有过泌尿系统问题,应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排尿异常期间暂停游泳等可能引发感染的活动,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拔掉导尿管怎么排尿?

拔除导尿管后可通过自主排尿训练恢复排尿功能,主要方法有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热敷刺激、药物辅助、心理疏导。

1、膀胱训练

定时定量饮水后尝试排尿,初期可每2-3小时尝试一次,排尿时保持放松体位。避免憋尿或频繁如厕,通过规律刺激帮助重建膀胱排尿反射。训练期间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每次尿量及残余尿情况。

2、盆底肌锻炼

凯格尔运动能增强尿道括约肌控制力,平卧时收缩肛门及会阴部肌肉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日进行3-4组。锻炼时可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准确掌握肌肉收缩技巧。

3、热敷刺激

用40℃左右温水袋敷于下腹部或会阴部,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尿道痉挛。配合流水声诱导或轻揉耻骨上区,通过条件反射激发排尿欲望。注意避免烫伤,每次热敷不超过15分钟。

4、药物辅助

存在排尿困难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α受体阻滞剂或M受体拮抗剂,降低膀胱颈阻力。合并尿路感染需配合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

5、心理疏导

消除对疼痛或尿失禁的焦虑情绪,采用正念呼吸法放松身心。家属应避免催促或指责,可设置私密排尿环境。严重紧张者可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恢复期间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避免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初期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或残余尿,若24小时仍无法自主排尿、出现发热或血尿需立即就医。可适当食用冬瓜、薏仁等利尿食物,保持会阴清洁预防感染。夜间床边放置便器减少活动障碍,三个月内定期复查尿流动力学。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拔尿管后排尿方法是什么?

拔除导尿管后可通过热敷下腹部、按摩膀胱区、听流水声、调整体位、药物辅助等方式促进排尿。导尿管留置可能影响膀胱功能,拔管后可能出现排尿困难。

1、热敷下腹部

将40-45℃热水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持续15-20分钟。温热刺激能放松盆底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恢复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温度。

2、按摩膀胱区

手掌呈杯状轻柔按压脐下三横指区域,顺时针环形按摩5分钟。手法压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过机械刺激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脊髓损伤患者禁用此法,可能诱发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3、听流水声

打开水龙头制造流水声,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刺激排尿中枢。可配合用温水冲洗会阴部,水温维持在35-38℃。该方法对心理性尿潴留效果较好,器质性病变导致者效果有限。

4、调整体位

男性可取站立位排尿,女性采用蹲位或坐位前倾姿势。必要时抬高床头30度,减少腹部肌肉用力。长期卧床者需协助变换体位,避免膀胱受压影响排空。

5、药物辅助

盐酸坦索罗辛可松弛膀胱颈平滑肌,溴吡斯的明能增强逼尿肌收缩力。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青光眼、心动过缓患者禁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拔管后2小时内应完成首次自主排尿,24小时尿量需达1000毫升以上。可记录排尿日记监测每次尿量,残余尿量超过100毫升需就医评估。恢复期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利尿物质,睡前2小时限制饮水。进行盆底肌训练时,收缩肛门动作需持续3秒后放松,每组10次,每日3组。出现持续腹胀、腰痛、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尿潴留或感染,须及时泌尿外科就诊。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热门标签

口臭 炭疽 三叉神经痛 恶性胸腔积液 酒精性心肌病 盘状红斑狼疮 筛窦恶性肿瘤 皮肤淋巴细胞瘤 肉芽肿性前列腺炎 波伊茨-耶格综合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