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跑步后血压会降低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跑步锻炼什么部位?

跑步主要锻炼下肢肌群、核心肌群和心肺功能,涉及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小腿三头肌、腹直肌、竖脊肌等多个部位。跑步时身体协调发力可增强肌肉耐力,改善心血管健康,同时促进全身能量代谢。

1、下肢肌群

跑步时股四头肌负责膝关节伸展,腘绳肌控制屈膝动作,臀大肌推动髋关节后伸,小腿三头肌完成踝关节跖屈。重复蹬地动作能提升下肢肌肉力量和爆发力,长期训练可使肌纤维增粗,尤其对预防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有积极作用。建议采用间歇跑、爬坡跑等方式针对性强化下肢。

2、核心肌群

腹直肌和竖脊肌在跑步时维持躯干稳定,减少能量损耗。腰方肌与多裂肌协同工作保持骨盆平衡,避免跑步时身体左右晃动。核心肌群力量不足易导致跑步姿势代偿,建议配合平板支撑、俄罗斯转体等训练增强核心稳定性。

3、心肺系统

跑步时心率提升促进心肌收缩力增强,肺泡通气量增加改善肺活量。持续有氧刺激可使心室壁增厚,毛细血管密度升高,提升最大摄氧量。建议将心率控制在靶心率区间220-年龄×60%-80%,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4、代谢系统

跑步时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活性增强,糖原分解和脂肪氧化效率提高。长期锻炼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建议晨跑前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

5、神经协调

跑步需要小脑与前庭系统协同调节步频步幅,提升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双侧肢体交替运动促进大脑半球间胼胝体信息传递,有助于改善运动协调性。建议定期变换跑步路线和地形,加强神经适应性训练。

跑步时应选择缓冲性能好的运动鞋,避免水泥地等硬质路面。跑前进行动态拉伸激活肌肉,跑后做静态拉伸缓解紧张。每周累计运动时间建议150分钟以上,可采用跑走结合方式循序渐进。跑步过程中如出现关节疼痛或胸闷应立即停止,必要时就医检查。合理补充电解质饮料和优质蛋白,有助于运动后恢复。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怎么降低尿酸 六大方法全面降低尿酸?

高尿酸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饮水、控制体重、限制饮酒、适度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尿酸升高可能与高嘌呤饮食、肾脏排泄减少、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调整饮食需减少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低脂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促进尿酸排泄。超重者需通过合理膳食和运动逐步减重,避免快速减肥诱发痛风发作。酒精会抑制尿酸代谢,尤其啤酒和烈酒应严格限制。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可改善代谢,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若尿酸持续升高或出现痛风发作,可遵医嘱使用别嘌醇片、非布司他片、苯溴马隆片等药物控制尿酸水平。

日常需定期监测尿酸值,避免突然受凉或关节外伤,急性发作时应及时就医。

空腹跑步后血糖升高还是降低?

空腹跑步后血糖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具体与运动强度、个体代谢状态等因素有关。

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可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使血糖降低。这类运动主要消耗肌糖原和游离脂肪酸,胰岛素敏感性提升有助于血糖代谢。但若运动超过60分钟或存在肝糖原储备不足,可能出现反应性低血糖。高强度无氧运动如冲刺跑可能刺激肾上腺素大量分泌,激活肝糖原分解,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这种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抑制胰岛素作用,形成生理性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空腹运动需特别谨慎,易出现血糖异常波动。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胰岛素不足引发酮症,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运动后延迟性低血糖。建议运动前检测血糖,低于5.6毫摩尔每升需适量进食,高于13.9毫摩尔每升应暂缓运动。

运动前后建议监测血糖变化,选择适宜强度并随身携带糖类食品应急。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吃什么药能降低胆固醇?

高胆固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等药物。

阿托伐他汀钙片属于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瑞舒伐他汀钙片同样属于他汀类,降脂效果较强,适用于饮食控制无效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非诺贝特胶囊属于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对高胆固醇血症也有一定效果。这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建议配合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跑步最大心率多少为宜?

跑步时最大心率一般控制在220减去年龄的数值为宜。最大心率受运动强度、体能水平、环境温度、药物影响、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1、运动强度

跑步时心率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高强度跑步容易使心率接近或超过最大心率。建议采用间歇训练法,将高强度跑与低强度跑交替进行,既能提升心肺功能,又可避免心率过高带来的风险。运动时可佩戴心率监测设备实时观察数据变化。

2、体能水平

长期坚持跑步的人群心肺功能较强,静息心率较低,相同速度下运动心率上升较慢。初跑者应循序渐进提升跑量,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可通过定期进行心肺功能测试评估自身有氧能力,据此调整训练计划。

3、环境温度

高温高湿环境下跑步时,身体需要额外散热会导致心率明显升高。夏季跑步应选择早晚凉爽时段,注意补充电解质饮料。寒冷天气跑步时需做好保暖,突然的冷刺激可能引起心率异常波动。

4、药物影响

部分治疗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药物可能影响心率反应。服用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人群,实际最大心率可能低于计算公式数值。这类跑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强度标准。

5、个体差异

遗传因素、基础疾病、训练年限等都会造成最大心率的个体差异。专业运动员可通过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精确测定个人最大心率。普通跑者若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检查。

跑步时应根据身体感受及时调整强度,保持呼吸均匀能正常对话的强度较为安全。训练前后做好热身与拉伸,每周安排休息日让身体恢复。合理控制跑步强度与时长,配合均衡饮食与充足睡眠,才能获得最佳锻炼效果并避免运动损伤。建议定期进行体检,特别关注心肺功能指标,在专业指导下科学制定跑步计划。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尿崩症 神经炎 蛋白血症 胆道感染 骨样骨瘤 跟腱后滑囊炎 肩关节半脱位 溃疡性结肠炎 外伤性白内障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