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扩张性心肌病为什么会有奇脉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怎么治疗?

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可通过药物治疗、器械植入、心脏康复、生活方式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病情进展通常与心肌纤维化、心脏负荷过重、电解质紊乱、感染因素、基因异常等因素有关。

1、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这些药物可减轻心脏负荷,延缓心肌重构。利尿剂能缓解水肿症状,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用药需严格遵循心功能分级调整方案。

2、器械植入: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QRS波增宽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改善心脏收缩同步性。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患者可考虑永久起搏器植入。

3、心脏康复:

在医生监督下进行有氧训练,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耐量。呼吸肌训练可改善通气功能,抗阻训练需控制强度在Borg评分11-13分。康复计划需配合心肺运动试验结果个性化制定。

4、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下,限制液体入量在1.5-2升。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酒精摄入需完全禁止。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4之间,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夜间呼吸困难。

5、手术治疗: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需符合特定移植标准。左心室辅助装置可作为移植前过渡治疗,新型全人工心脏正在临床试验阶段。部分患者可能受益于二尖瓣成形术或左心室减容手术。

患者应建立每日症状日记,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及体重变化。低脂高蛋白饮食搭配新鲜蔬果,避免腌制食品。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寒冷刺激与情绪激动。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BNP等指标,疫苗接种可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备有急救药物与氧气设备。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扩张性心肌病用胺碘酮管用吗?

胺碘酮可用于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扩张性心肌病使用胺碘酮的适应症主要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合并快心室率、预防猝死高危患者的心律失常发作。

1、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有效终止和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胺碘酮是首选药物之一。

2、心房颤动合并快心室率:

约30%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会并发房颤。胺碘酮通过抑制房室结传导和延长心房不应期,可有效控制房颤时的心室率,并有一定转复窦性心律的作用。相比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对心功能抑制较轻,更适合心衰患者。

3、预防猝死高危患者:

对于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5%、有非持续性室速病史的高危患者,胺碘酮可降低猝死风险。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异常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减少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4、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胺碘酮需在医生严格监护下使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肝功能损害、肺纤维化等。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胸片和肝功能。静脉使用时需注意血压和心率变化。

5、联合治疗必要性:

胺碘酮需与扩张性心肌病的基础治疗联合使用,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等。单纯使用胺碘酮不能改善心肌病变进展,必须配合心衰标准化治疗。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在使用胺碘酮期间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克以内。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液生化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出现心悸加重、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时应立即就医。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扩张性心肌病超声诊断的方法?

扩张性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方法主要有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组织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心动图及超声造影检查。

1、二维超声心动图:

通过多切面扫描可直观显示心脏各腔室大小及室壁运动情况。典型表现为左心室明显扩大、室壁变薄且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该检查可准确测量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首选方法。

2、多普勒超声:

用于评估心脏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常合并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通过测量反流速度可估算肺动脉收缩压。连续波多普勒可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表现为E/A比值异常。

3、组织多普勒成像:

通过测量心肌运动速度评估局部和整体心功能。典型表现为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期峰值速度降低,等容收缩期速度减慢。该技术对早期心肌功能受损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超声。

4、三维超声心动图:

可立体重建心脏结构,精确计算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相比二维超声,能更准确评估心室几何形态改变,尤其适用于随访观察心室重构进展。

5、超声造影检查:

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可增强心内膜边界显示,提高心室容积测量的准确性。心肌灌注造影有助于鉴别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多表现为均匀性灌注减低。

日常管理中建议定期复查超声指标,监测心功能变化。保持低盐饮食控制液体潴留,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改善心肌代谢,戒烟限酒可延缓病情进展。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时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怀孕后扩张性心肌病怎么治疗?

怀孕后扩张性心肌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严密监测、分娩管理和产后康复等方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妊娠期心脏负荷增加、自身免疫异常、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

1、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需严格限制体力活动,避免过度劳累,每日保持8-10小时卧床休息。饮食上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同时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建议采用半卧位睡眠,减轻心脏负荷。

2、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心脏前负荷,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控制心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产后阶段可考虑使用。妊娠期间禁用可能致畸的药物,所有用药需经产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评估。

3、严密监测:

需每周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和肝功能,特别注意血钾水平。自我监测每日体重变化和尿量,记录胸闷、气促等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

4、分娩管理:

建议在具备心脏重症监护条件的医院分娩,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阴道分娩时需控制产程时间,必要时采用器械助产。剖宫产适用于心功能III-IV级患者,需选择硬膜外麻醉,术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5、产后康复:

产后6周内需持续心功能监测,逐步恢复活动量。哺乳期用药需重新评估调整,部分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建议产后3个月、6个月进行系统心脏评估,部分患者心功能可能逐渐恢复,严重者需考虑心脏移植评估。

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感染,室内保持适宜温湿度。饮食注意少食多餐,限制液体摄入量,每日称重以早期发现液体潴留。可进行轻柔呼吸训练,避免屏气动作。产后需严格避孕,再次妊娠可能加重病情,建议采用工具避孕。定期随访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肥厚性和扩张性心肌病的区别?

肥厚性心肌病与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心肌结构改变、症状表现、病因及治疗方式。肥厚性心肌病以心室壁异常增厚为特征,扩张性心肌病则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减弱。

1、病理特征:

肥厚性心肌病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导致室壁不对称增厚,常见于室间隔;扩张性心肌病的心肌变薄拉伸,心室容积增大伴随收缩力下降。两者病理改变均可能引发心力衰竭,但机制不同。

2、临床表现:

肥厚性心肌病多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及晕厥,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关;扩张性心肌病以活动耐力下降、水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为主。部分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无症状。

3、病因差异:

肥厚性心肌病50%以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肌节蛋白基因突变有关;扩张性心肌病可由病毒感染、酒精滥用或围产期因素导致,约30%存在家族遗传倾向。

4、影像学表现:

超声心动图显示肥厚性心肌病室壁厚度≥15毫米,舒张功能受损;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射血分数常低于40%。心脏磁共振可进一步鉴别心肌纤维化程度。

5、治疗策略:

肥厚性心肌病以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改善舒张功能为主,严重梗阻需室间隔切除术;扩张性心肌病需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终末期考虑心脏移植。

日常管理中需避免剧烈运动尤其肥厚性心肌病,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建议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60%为宜。定期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增长超过2公斤应及时就诊。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遗传咨询对直系亲属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骨肉瘤 耵聍腺瘤 低钠血症 颞叶肿瘤 单侧肺气肿 鼻咽良性肿瘤 变应性血管炎 渗出性多形红斑 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