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婴儿口腔溃疡和鹅口疮治疗方法一样吗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王飞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鹅口疮多大就不长了?

鹅口疮一般会在婴幼儿1-2岁后逐渐减少或消失。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多见于新生儿及1岁以内婴儿。随着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多数患儿在1岁后因口腔黏膜屏障功能增强、唾液分泌增多,真菌生长环境被抑制,症状会自然缓解。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亲乳头携带真菌导致反复感染,需母婴同步治疗。若2岁后仍频繁发作,需排查免疫缺陷、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等诱因。

日常应注意奶瓶、餐具消毒,避免过度清洁口腔黏膜,哺乳前清洁乳头。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就医。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鹅口疮会长在舌头上吗?

鹅口疮可以长在舌头上,通常表现为舌面白色斑块。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好发于颊黏膜、上颚和舌面。舌部病灶多呈现为乳白色凝乳状斑块,用力擦拭后可能露出充血创面。婴幼儿、免疫力低下人群及长期使用抗生素者更易患病。舌部病灶可能伴随轻微灼痛感,影响进食,但多数无全身症状。临床常用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或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日常需注意奶瓶餐具消毒,哺乳前后清洁乳头,避免滥用抗生素。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就医排查免疫系统疾病。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大人会得鹅口疮吗?

大人一般不会得鹅口疮,但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可能出现。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多见于婴幼儿。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导致,婴幼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更易感染。成人免疫系统健全,口腔菌群平衡,通常不会发生鹅口疮。健康成人口腔黏膜完整,唾液中的抗菌成分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长。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导致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下降,也可能出现鹅口疮。口腔卫生不良、佩戴义齿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

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滥用抗生素,均衡饮食有助于预防鹅口疮。出现口腔白膜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宝宝鹅口疮怎么能彻底清除?

鹅口疮一般是指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可通过抗真菌治疗和日常护理彻底清除。

鹅口疮可能与奶瓶消毒不彻底、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进食哭闹、拒食等症状。治疗上首选制霉菌素混悬液局部涂抹,也可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时,需遵医嘱口服氟康唑颗粒。日常需用沸水煮沸消毒奶嘴奶瓶5-10分钟,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洁乳头,避免用力擦拭患儿口腔。母乳喂养者需排查自身是否有真菌感染。

治疗期间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避免摄入过甜食物,注意观察有无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碳酸氢钠涂抹鹅口疮要加水吗?

碳酸氢钠涂抹鹅口疮一般需要加水稀释后使用,直接涂抹可能刺激黏膜。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表现为口腔内白色斑块或乳凝块样物质。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涂抹患处可改变口腔酸碱环境,抑制真菌生长。通常建议将碳酸氢钠粉剂与温水按1:4比例配制成2%浓度溶液,用棉签蘸取轻柔擦拭患处。配制时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避免破坏碳酸氢钠的化学稳定性。每日重复进行2-3次,使用后半小时内避免进食饮水。

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需确保溶液浓度准确,擦拭力度轻柔,避免损伤娇嫩的口腔黏膜。若出现黏膜红肿加重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平时注意奶具消毒,哺乳前后清洁乳头,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复发。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股癣 佝偻病 垂体危象 恶性淋巴瘤 急性胆囊炎 肋骨软骨炎 脉络膜脱离 颈部韧带扭伤 持续性枕横位难产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