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具体表现因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1、呼吸困难:患者可能在轻度活动或平躺时感到呼吸急促,严重时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会出现气短。这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有关。2、乏力:患者常感到疲劳无力,日常活动能力明显下降,可能与心脏输出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有关。3、水肿:常见于下肢,尤其是脚踝和腿部,严重时可能波及腹部和全身,这与体液潴留和静脉压力升高有关。4、心悸: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规则,可能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的心律失常有关。5、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会在夜间突然醒来,感到极度呼吸困难,需坐起才能缓解,这与平躺时回心血量增加、肺部淤血加重有关。

慢性心力衰竭的日常护理中,饮食应低盐低脂,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适当进行轻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同时,需定期监测体重,避免体液潴留加重症状。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

胎盘早剥可能由高血压、外伤、多胎妊娠、胎盘异常、羊水过多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阴道出血、腹痛、子宫压痛、胎动减少、胎儿窘迫等症状。胎盘早剥可通过监测血压、卧床休息、紧急剖宫产、药物治疗、胎儿监护等方式治疗。

1、阴道出血:胎盘早剥时,胎盘与子宫壁分离,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可从少量到大量不等,颜色为鲜红或暗红。治疗上需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密切监测出血量,必要时进行紧急剖宫产。

2、腹痛:胎盘早剥引起的腹痛通常为持续性、剧烈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或腰部。疼痛可能伴随子宫收缩或硬如板状。治疗上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密切监测胎心和宫缩情况,必要时进行紧急剖宫产。

3、子宫压痛:胎盘早剥时,子宫壁因胎盘剥离而出现压痛,触诊时子宫硬如板状。治疗上需立即卧床休息,避免按压腹部,密切监测子宫收缩和胎心情况,必要时进行紧急剖宫产。

4、胎动减少:胎盘早剥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胎动减少或消失。治疗上需立即就医,进行胎心监护,密切监测胎动情况,必要时进行紧急剖宫产。

5、胎儿窘迫:胎盘早剥严重时,胎儿可能出现缺氧、心率异常等窘迫症状。治疗上需立即进行紧急剖宫产,确保胎儿安全,必要时进行新生儿复苏。

胎盘早剥的护理需注意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密切监测血压、胎心、宫缩和出血情况,饮食上需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富含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绿叶蔬菜等,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常见的病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肾上腺腺瘤、双侧肾上腺增生、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癌、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1、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瘤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常见的病因,约占60%-70%。腺瘤通常为单侧,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高血压和低血钾。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腺瘤或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等药物控制症状。

2、双侧肾上腺增生:双侧肾上腺增生约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30%-40%,表现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厚,醛固酮分泌增多。药物治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包括螺内酯、依普利酮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必要时可考虑肾上腺切除术。

3、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醛固酮分泌异常。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常用药物有螺内酯、依普利酮等,同时需控制饮食中的钠摄入量。

4、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皮质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放疗和化疗,常用药物有米托坦、顺铂等,术后需定期监测醛固酮水平和影像学检查。

5、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醛固酮分泌异常。治疗方法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药物抑制醛固酮分泌,同时需控制饮食中的钠摄入量。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需注意饮食调节和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帮助控制血压和改善症状。定期监测血压、血钾和醛固酮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的临床表现?

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的临床表现因损伤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颅内压增高等症状。颅前窝骨折常伴有嗅觉丧失、脑脊液鼻漏;颅中窝骨折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面神经麻痹;颅后窝骨折则可能引发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1、颅前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因额部外伤引起,表现为嗅觉丧失、脑脊液鼻漏、眼睑皮下瘀血等症状。嗅觉丧失是由于嗅神经受损,脑脊液鼻漏则是硬脑膜破裂导致脑脊液从鼻腔流出。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擤鼻,必要时进行手术修补硬脑膜。

2、颅中窝骨折:颅中窝骨折多由颞部外伤导致,可能出现听力下降、面神经麻痹、脑脊液耳漏等症状。听力下降与听神经损伤有关,面神经麻痹则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治疗上需预防感染,必要时进行神经修复手术。

3、颅后窝骨折:颅后窝骨折常见于枕部外伤,可能引发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脑脊液耳漏等症状。吞咽困难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伤有关,声音嘶哑则是声带麻痹的表现。患者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神经功能重建手术。

4、颅内压增高:颅底骨折可能伴随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颅内压增高需及时降低,可通过脱水治疗、脑室引流等方式缓解症状,预防脑疝发生。

5、颅神经损伤:颅底骨折易导致颅神经损伤,表现为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如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外展神经损伤导致眼球外展受限。治疗上需根据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颅底骨折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如面部肌肉按摩、吞咽功能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依据?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心功能评估等。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心脏病家族史、既往心脏病史、药物使用史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心肌病的风险因素。

2、体格检查:通过听诊心脏杂音、观察颈静脉怒张、检查下肢水肿等体征,初步评估心脏功能状态。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手段,可以测量心腔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参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心肌酶谱等,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心脏扩大的疾病,如感染、代谢异常等。

5、心功能评估:通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方法,进一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收缩功能和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以上多种检查手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低盐饮食,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心脏功能监测,以延缓病情进展。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也有助于心脏健康。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肺栓塞 肝脓肿 狼疮性肾炎 肋骨骨髓炎 桡骨干骨折 胆汁性腹膜炎 肺炎支原体感染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