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分泌性中耳炎积液吃什么药能稀释掉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怎么取出?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可通过手术方式取出,通常由置管时间过长、耳道感染、鼓膜愈合等原因引起。

1、置管时间过长:鼓膜置管通常需要在6-12个月内取出,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置管周围组织增生或感染。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使用显微器械取出置管,操作时间短且创伤小。

2、耳道感染:如果置管期间出现耳道感染,可能导致分泌物堵塞置管或引发炎症。医生会先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日2-3次控制感染,再择期取出置管。

3、鼓膜愈合:鼓膜愈合后,置管可能自行脱落或需要取出。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确认鼓膜愈合情况,使用专用钳子或吸引器取出置管,避免损伤鼓膜。

4、置管移位:置管可能因外力或炎症发生移位,导致取管困难。医生会通过显微手术调整置管位置后取出,必要时使用局部麻醉减轻不适。

5、儿童配合问题:儿童患者可能因恐惧或不配合导致取管困难。医生会采用镇静剂辅助或全身麻醉,确保取管过程安全顺利。

鼓膜置管取出后,需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促进耳部组织修复。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预防耳部感染。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分泌性中耳炎严重吗?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通常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其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症状轻微,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气压变化及鼻咽部肿瘤等因素引起。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咽鼓管功能训练及必要时的手术干预。

1、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导致中耳腔内积液。可通过咽鼓管吹张训练、咀嚼口香糖等方法改善咽鼓管功能,必要时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日一次,每次1-2喷。

2、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等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每次500mg,每日三次,疗程7-10天。同时可配合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片,每次30mg,每日三次。

3、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可导致咽鼓管水肿,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每次10mg,每日一次,或鼻用抗组胺喷雾如氮卓斯汀鼻喷雾剂,每日两次,每次1喷。

4、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如乘坐飞机或潜水时,可能导致中耳腔内压力失衡,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吞咽、咀嚼、打哈欠等方法调节中耳压力,必要时可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片,每次30mg,每日三次。

5、鼻咽部肿瘤: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可能压迫咽鼓管,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必要时配合放疗或化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护理需注意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防止感染扩散。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增强免疫力。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咽鼓管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通常由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

1、感染: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125mg/次,每日3次、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0mg/kg/日,分2次服用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颗粒30mg/次,每日2次。

2、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中耳积液,表现为耳部不适、听力减退。可通过捏鼻鼓气法或咽鼓管吹张术改善功能,必要时使用鼻喷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每侧鼻孔1喷,每日1次。

3、过敏:过敏反应可能引发中耳炎,表现为耳部瘙痒、分泌物增多。治疗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糖浆5ml/次,每日1次或局部使用抗过敏滴耳液。

4、鼻窦炎:鼻窦炎可能通过咽鼓管影响中耳,表现为鼻塞、流脓涕、耳部不适。可使用鼻喷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侧鼻孔1喷,每日1次或口服抗生素治疗。

5、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可能压迫咽鼓管,导致中耳积液,表现为打鼾、张口呼吸、听力下降。严重时需进行腺样体切除术或扁桃体切除术。

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减少上呼吸道感染风险。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稀释性低钠血症怎么回事?

稀释性低钠血症可能由水摄入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心力衰竭、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限制液体摄入、使用利尿剂、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水摄入过多: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静脉输液,导致体内水分过多,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治疗方法包括减少液体摄入,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必要时可口服盐片补充钠离子。

2、抗利尿激素异常: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作用增强,导致水分潴留,常见于某些药物使用或疾病状态。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同时监测尿量和血钠水平,必要时使用抗利尿激素拮抗剂。

3、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水分潴留在组织间隙,血液稀释。治疗需控制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20-40mg每日一次,同时限制盐分摄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

4、肝硬化: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腹水和水肿,血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治疗需针对肝硬化,使用螺内酯片25-50mg每日一次,同时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引流。

5、肾功能不全:肾脏排泄功能下降,水分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低钠血症。治疗需改善肾功能,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12.5-25mg每日一次,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饮食上应避免高水分食物如西瓜、黄瓜,增加富含钠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运动方面建议适量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护理上需定期监测血钠水平,记录每日液体摄入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分泌性中耳炎要治疗多久?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通常需要数周至数月不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干预,具体疗程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

1、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炎药和黏液溶解剂。常用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三次、布洛芬片400mg,每日三次和乙酰半胱氨酸颗粒200mg,每日两次。这些药物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和促进积液排出。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鼻腔冲洗和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冲洗液,每日两次,有助于清除鼻腔分泌物,改善咽鼓管功能。咽鼓管吹张通过气球或吹张器进行,每日一次,有助于打开咽鼓管,促进中耳积液排出。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常见手术包括鼓膜穿刺术和鼓膜置管术。鼓膜穿刺术通过穿刺鼓膜引流积液,手术时间约15分钟。鼓膜置管术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保持中耳通气,手术时间约30分钟。

4、日常护理:日常护理包括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和注意保暖。鼻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每日两次。避免用力擤鼻,防止压力过大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5、定期复查: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疗效。复查内容包括耳镜检查、听力测试和影像学检查。根据复查结果,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干预。日常护理和定期复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应遵循积极配合治疗,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饮食上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运动方面,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和瑜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咽鼓管功能。护理上,保持鼻腔清洁和避免用力擤鼻是关键,同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肛裂 脑梗塞 膀胱肿瘤 慢性肾炎 听神经损伤 反流性食管炎 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心动过速 稳定型心绞痛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