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不孕不育 >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怎么减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减腰部赘肉的运动方法有哪些?

减腰部赘肉可通过平板支撑、仰卧蹬车、俄罗斯转体等运动实现。

平板支撑能有效激活核心肌群,通过静态收缩消耗腹部脂肪,建议每次保持30秒后休息10秒,重复进行。仰卧蹬车模拟骑行动作,平躺时双腿交替屈伸,能同时锻炼腹直肌和腹斜肌,每日可练习3组。俄罗斯转体需坐姿屈膝,手持重物左右扭转躯干,对侧腰脂肪分解效果显著,注意控制速度避免腰椎损伤。这些运动需配合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减脂期间应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适当增加蔬菜水果比例,避免久坐和熬夜。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单纯性肥胖能选择减重手术吗 了解减重手术的禁忌症和适应症?

单纯性肥胖患者可以考虑减重手术,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减重手术适用于体重指数超过32.5且合并代谢性疾病,或体重指数超过37.5的单纯性肥胖患者。常见术式包括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和腹腔镜胃旁路术。手术能有效减少胃容量或改变食物吸收路径,帮助患者长期控制体重。术前需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未控制的精神疾病等禁忌症。术后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需要终身随访和营养管理。

减重手术后需长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规律运动并建立健康饮食习惯。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肥胖症饮食疗法有哪些?

肥胖症患者可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方式进行饮食干预。

肥胖症饮食疗法需以低热量、高营养密度为原则。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摄入,用全谷物替代精米白面,选择鸡胸肉、鱼类等优质蛋白来源。每日蔬菜摄入量应达到500克以上,优先选择西蓝花、菠菜等深色蔬菜。水果建议选择低糖类型如草莓、苹果,避免榴莲、荔枝等高糖水果。烹饪方式推荐蒸煮炖拌,限制煎烤炸。可少量使用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进餐时细嚼慢咽。记录每日食物摄入有助于形成规律饮食习惯。

建议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并定期监测体重体脂变化。

血小板减少有什么食物可补?

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适量吃花生红衣、红枣、猪肝、菠菜、牛肉等食物,有助于辅助改善症状。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因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一、食物1. 花生红衣

花生红衣富含白藜芦醇和儿茶素,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有助于血小板生成。可将花生红衣煮水饮用或直接食用带衣花生,每日建议摄入20-30克。需注意花生可能引起过敏,消化道溃疡患者应慎用。

2. 红枣

红枣含有环磷酸腺苷和铁元素,能刺激造血微环境,改善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乏力症状。建议每日食用5-10枚,可与枸杞、桂圆同煮。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避免血糖波动。

3. 猪肝

猪肝是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12的来源,维生素B12参与造血过程,对巨核细胞成熟有促进作用。每周建议食用2-3次,每次50-80克,烹饪时需彻底煮熟。高尿酸血症患者应限制摄入。

4. 菠菜

菠菜富含叶酸和维生素K,叶酸是DNA合成必需物质,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合成。建议焯水后凉拌或清炒,每日100-150克。肾结石患者需避免与高钙食物同食。

5. 牛肉

牛肉提供血红素铁和锌元素,能改善造血原料不足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选择瘦肉部位每周食用3-4次,每次60-100克。烹饪时避免高温煎炸,胃肠功能较弱者可制成肉糜食用。

二、药物1. 升血小板胶囊

含青黛、连翘等成分,适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能调节免疫功能。可能出现轻度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2. 咖啡酸片

通过刺激骨髓造血提升血小板计数,对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效。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避免与抗凝药物联用。

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促进血小板生成,用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需皮下注射使用,可能引起骨痛等不良反应。

4. 氨肽素片

从动物脏器提取的活性物质,能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对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效果较好,需连续服用2-3个月。

5. 利可君片

半胱氨酸衍生物,参与核酸代谢促进血小板生成。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服药期间应多饮水。

血小板减少患者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保持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皮肤瘀点瘀斑变化。若出现鼻出血不止、血尿等严重出血倾向,需立即就医。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冬季做好保暖防止血管收缩加重出血风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肥胖是否会引发脑卒中?

肥胖可能引发脑卒中。肥胖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主要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相关。

肥胖人群常伴随代谢异常,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内脏脂肪堆积会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荷,导致血压持续升高,而长期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诱因。肥胖者往往存在脂代谢紊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阻塞脑血管。胰岛素抵抗引发的血糖波动可能加速血管病变,增加血栓形成概率。

部分肥胖者可能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反复缺氧会导致脑血管痉挛。严重肥胖可能直接压迫颈部血管,影响脑部供血。妊娠期肥胖女性发生子痫前期时,脑血管痉挛风险显著增加。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导致的病态肥胖,可能较早出现脑血管并发症。

建议肥胖人群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通过饮食控制减少每日热量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久坐。睡眠时间保证7-8小时,必要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出现头晕或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完善颈动脉超声等检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发烧 白内障 拔毛狂 喉肿瘤 表皮囊肿 胆管结石 急性附睾炎 毛发红糠疹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