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骨科 > 骨病科 > 增高

增高真的是骗人的吗

| 3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子荣 住院医师
邢台市传染病医院
立即预约
柴梅焕 住院医师
唐山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立即预约
吴建勇 住院医师
青岛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引起泌乳素增高的原因?

泌乳素增高可能由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垂体疾病、下丘脑功能障碍、其他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泌乳素是一种由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其水平异常升高可能与多种病理或生理状态相关。

1、生理性因素

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会出现生理性泌乳素升高,这是机体为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的自然调节。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睡眠不足或应激状态也可能导致短暂性泌乳素水平上升。这类情况通常无须特殊处理,消除诱因后激素水平可自行恢复。

2、药物因素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类精神科药物如氯丙嗪、舒必利,抗抑郁药如氟西汀,以及部分降压药和胃药可能干扰多巴胺对泌乳素的抑制作用。长期使用雌激素制剂或口服避孕药也会影响垂体功能。发现药物相关性泌乳素升高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3、垂体疾病

垂体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肿瘤,占病理性高泌乳素血症病例的多数。肿瘤压迫会导致垂体柄效应,使多巴胺无法正常抑制泌乳素分泌。其他垂体病变如空蝶鞍综合征、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也可能伴随泌乳素轻度升高。典型表现包括闭经、溢乳、视力视野缺损等症状。

4、下丘脑功能障碍

下丘脑肿瘤、炎症或外伤可能破坏多巴胺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这种神经递质是抑制泌乳素分泌的关键物质。颅咽管瘤、结节病等疾病若累及下丘脑-垂体通路,会通过解除抑制作用导致泌乳素持续增高。这类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垂体激素分泌异常。

5、其他系统疾病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交叉刺激作用引发泌乳素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代谢清除率下降可出现激素蓄积。胸壁创伤或带状疱疹等外周神经刺激有时也会反射性引起泌乳素水平波动。

对于不明原因的泌乳素增高,建议完善垂体磁共振和激素全套检查。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慎用可能影响内分泌的药物。合并头痛、视力改变或月经紊乱者需及时就诊,由内分泌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垂体影像学变化对病情管理很重要。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甲减患者的抗体都增高吗?

甲减患者的抗体不一定都增高,抗体增高常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因主要有原发性甲减、中枢性甲减、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碘缺乏或过量、药物因素等。

1、桥本甲状腺炎

桥本甲状腺炎是导致甲减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通常可检测到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增高。这类抗体通过破坏甲状腺滤泡细胞,逐渐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典型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坚韧,疾病后期可能出现甲状腺萎缩。治疗需根据甲状腺功能状态决定,常用药物包括左甲状腺素钠片。

2、产后甲状腺炎

部分女性在分娩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约半数患者可检测到甲状腺自身抗体增高。这种甲减通常具有自限性,但约20%患者会发展为永久性甲减。临床表现为产后一年内出现的甲状腺功能波动,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3、无痛性甲状腺炎

无痛性甲状腺炎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甲减,部分病例伴有轻度抗体增高。这种亚急性甲状腺炎症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甲状腺功能多在数月内自行恢复。但需与桥本甲状腺炎鉴别,后者抗体滴度通常更高且持续存在。

4、中枢性甲减

由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引起的甲减属于中枢性甲减,这类患者甲状腺抗体通常正常。常见病因包括垂体肿瘤、席汉综合征、颅脑外伤等。除甲减症状外,往往伴有其他垂体激素缺乏的表现,需进行垂体MRI检查和全面激素评估。

5、药物性甲减

某些药物如锂制剂、胺碘酮、干扰素等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或代谢,导致药物性甲减。这类患者甲状腺抗体多为阴性,停药后甲状腺功能多可恢复。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必要时补充甲状腺激素。

甲减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含碘食物但避免过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冬季需注意保暖,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合并高脂血症者需控制脂肪摄入,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代谢。所有甲减患者均应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出现心悸、多汗等不适及时就医。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矮小症增高有哪些误区?

矮小症增高存在过度依赖生长激素、盲目使用保健品、忽视营养均衡、误信偏方、忽略骨龄监测等常见误区。矮小症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第3百分位,需通过专业医学评估制定干预方案。

1、过度依赖生长激素

重组人生长激素仅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或特发性矮小等特定情况,需严格评估骨龄、激素水平后使用。非适应症滥用可能导致骨骺早闭、血糖异常等风险。部分家长误认为注射生长激素是万能增高手段,忽略病因筛查的重要性。

2、盲目使用保健品

市面增高类保健品多含钙、维生素D等基础成分,对非营养性矮小无效。部分产品非法添加性激素,可能加速骨龄进展反而限制生长潜力。矮小症干预应以临床诊断为依据,保健品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3、忽视营养均衡

蛋白质、锌、维生素A等营养素缺乏确实会影响生长发育,但单纯补充营养对遗传性或病理性矮小效果有限。需结合每日膳食结构优化,保证奶类、鱼类、深色蔬菜等摄入,避免营养补充代替病因治疗。

4、误信偏方

中药药浴、拉伸器械等非医学方法缺乏循证依据,可能延误治疗时机。特纳综合征、软骨发育不良等疾病需早期药物或手术干预,民间偏方无法解决骨骼生长板闭合等根本问题。

5、忽略骨龄监测

骨龄评估能客观反映生长潜力,盲目干预可能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需先治疗原发病,仅关注身高数值而不监测骨龄进展会导致治疗方案失效。

矮小症儿童应定期监测身高增长速度,每年骨龄检测不超过1次。保证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睡眠时间学龄儿童不少于9小时。饮食注意钙磷比例均衡,每日摄入500ml牛奶或等效乳制品。所有干预需在儿科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器械。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肝硬化血氨增高怎么回事?

肝硬化血氨增高可能由肝功能减退、门体分流、肠道菌群紊乱、高蛋白饮食、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限制蛋白摄入、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干预。

1、肝功能减退

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广泛坏死导致尿素合成障碍,无法将有毒的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此时血液中氨浓度升高,可能引发肝性脑病。典型表现为意识模糊和扑翼样震颤。临床常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注射液、精氨酸注射液等药物降低血氨。

2、门体分流

门静脉高压形成的侧支循环使肠道吸收的氨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情况可能伴随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需控制分流程度,可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或血管栓塞术。

3、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产氨菌过度增殖,分解含氮物质产生大量氨。患者常有腹胀和排便异常。调节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微生态制剂。

4、高蛋白饮食

过量摄入肉类、蛋类等高蛋白食物会增加肠道氨生成。这类情况多发生在未严格控制饮食的患者中。需调整每日蛋白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1.5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乳清蛋白。

5、药物因素

某些利尿剂和镇静药物可能加重氨代谢障碍。呋塞米片等利尿剂可能诱发电解质紊乱,苯巴比妥片等镇静药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品种。

肝硬化患者应建立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模式,每日分4-6次进食,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蛋白质。可适量食用支链氨基酸补充剂,选择米粥、藕粉等易消化主食。保持每日排便2-3次,必要时用生理盐水灌肠。监测血氨水平期间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肝脏修复。出现嗜睡或行为异常时需立即就医。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有哪些?

颅内压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改变。颅内压增高可能与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等因素有关。

1、头痛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疼痛,清晨加重,咳嗽、低头或用力时加剧。疼痛部位多位于额部或枕部,可放射至颈部。随着颅内压持续升高,头痛程度逐渐加重,可能伴随恶心感。

2、呕吐

呕吐常与头痛伴随出现,具有喷射性特点,多不伴有恶心先兆。呕吐后头痛可能暂时缓解。这种呕吐与进食无关,主要由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引起。儿童患者呕吐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3、视乳头水肿

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表现为视盘边界模糊、隆起,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一过性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野缺损甚至失明。眼底检查是诊断颅内压增高的重要手段。

4、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程度从嗜睡、昏睡到昏迷不等,与脑干网状结构受压或脑血流灌注不足有关。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应迟钝、言语减少、定向力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去大脑强直或去皮层状态,提示预后不良。

5、生命体征改变

颅内压增高晚期可出现库欣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慢。这种代偿机制旨在维持脑灌注压,但随病情恶化可能迅速转为血压下降、呼吸节律紊乱,提示脑疝形成,需紧急处理。

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需保持头高位,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钠盐摄入。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监测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康复期可进行适度认知训练,定期复查眼底和影像学检查。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房性早搏 声带息肉 慢性膀胱炎 膀胱颈挛缩 玻璃体混浊 外耳胆脂瘤 肛门直肠脓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2型糖尿病性低血糖性昏迷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