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 脑出血

脑出血术后环境嘈杂就头晕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郭碧莹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医生工作室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出血MRI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在MRI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高信号、T2加权像低信号、DWI序列信号变化、SWI序列低信号、周围水肿带等特征。脑出血的MRI表现与出血时间、血红蛋白演变阶段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信号特征具有诊断特异性。

1、T1加权像高信号

急性期后期至亚急性期脑出血在T1加权像呈现高信号,主要与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形成有关。随着时间推移,血肿中心区域首先出现信号升高,逐渐向周边扩展。这种特征性改变有助于判断出血发生时间,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2、T2加权像低信号

急性期脑出血在T2加权像表现为明显低信号,源于脱氧血红蛋白的顺磁性效应。随着血肿演变,亚急性期T2像可出现周边高信号环,慢性期则形成均匀高信号。这种动态变化过程是鉴别脑出血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3、DWI序列信号变化

弥散加权成像中急性期血肿通常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值降低,反映红细胞聚集导致的弥散受限。但需注意与脑梗死鉴别,后者ADC值下降更显著。亚急性期后血肿DWI信号强度逐渐减低,慢性期可恢复等信号。

4、SWI序列低信号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出血产物极度敏感,所有时期的脑出血均显示为明显低信号。SWI能清晰显示微量出血灶、静脉血管畸形等病变,对创伤性脑损伤、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等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

5、周围水肿带

血肿周围常见T2/FLAIR序列高信号水肿带,急性期较局限,3-5天后逐渐明显。水肿程度与血肿体积、位置相关,幕上出血水肿较显著。动态观察水肿范围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脑出血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饮食需低盐低脂,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训练,同时定期复查MRI监测血肿吸收情况。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是预防再出血的关键,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监测血压变化。出现头痛加重、意识障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脑出血危险期一般是多少?

脑出血危险期一般为发病后2-4周,实际时间受到出血量、出血部位、基础疾病、年龄、治疗时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脑出血危险期的长短与出血量密切相关。出血量较小时,危险期相对较短,可能2周左右度过急性期。出血量较大时,危险期可能延长至4周甚至更久。脑干、丘脑等关键部位的出血危险期通常比大脑半球出血更长。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危险期可能延长。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危险期往往比年轻患者更长。早期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危险期可能相对缩短。

出血部位对危险期有重要影响。脑干出血危险期最长,可能持续4周以上,且并发症风险高。基底节区出血危险期通常为3周左右。小脑出血危险期相对较短,约2-3周。脑室出血危险期取决于出血量,大量出血时危险期可达4周。不同部位的出血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也直接影响危险期的判断。

脑出血患者在危险期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适当控制饮水量。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危险期内以被动活动为主。定期复查头部CT,观察出血吸收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危险期过后仍需长期随访,控制血压等危险因素,预防再出血。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轻度脑出血该怎么办?

轻度脑出血可通过卧床休息、控制血压、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轻度脑出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外伤、动脉瘤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头部抬高15-30度。避免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行为。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护理时注意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2、控制血压

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较为安全。可选用尼莫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片等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降压速度不宜过快。每日监测血压3-4次,记录波动规律。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血压控制不佳可能诱发再出血。

3、营养支持

发病初期可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吞咽功能恢复后改为软食。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1500千卡,蛋白质每公斤体重1-1.5克。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避免进食过硬、过热食物。进食时采取半卧位,细嚼慢咽防止呛咳。

4、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脑保护可选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用丁苯酞软胶囊。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指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禁止擅自调整用药剂量。药物治疗需配合影像学复查评估效果。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认知训练等。采用神经发育疗法改善运动功能,作业疗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过程需循序渐进,训练强度以不引起疲劳为度。定期评估康复效果,调整训练方案。家庭康复需长期坚持。

轻度脑出血患者出院后需长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5克。适量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保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头部CT,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出现头痛加重、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高血压脑出血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小脑和脑叶等部位。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出血部位与脑血管解剖特点及血压波动密切相关。

1、基底节区

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约占全部病例的50%-70%。该区域由豆纹动脉供血,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血管壁长期承受高压冲击易形成微动脉瘤。出血常累及内囊,导致对侧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和偏盲。早期表现为突发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CT可见高密度血肿影。

2、丘脑

丘脑出血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15%,主要由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是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出血后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偏瘫和眼球运动异常。部分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血肿压迫第三脑室可能导致急性脑积水。

3、脑桥

脑桥出血约占5%-10%,多因基底动脉穿支血管破裂所致。脑桥是生命中枢所在,出血后症状凶险,典型表现为突发昏迷、针尖样瞳孔、高热和四肢瘫痪。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节律紊乱、去大脑强直等症状,死亡率较高。CT显示脑桥中部高密度病灶,常破入第四脑室。

4、小脑

小脑出血发生率约5%-10%,多因小脑上动脉或小脑下动脉分支破裂引起。临床特征为突发眩晕、频繁呕吐和共济失调,出血量大时可压迫脑干导致枕骨大孔疝。患者可能出现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血肿直径超过3厘米或伴有脑室系统梗阻需紧急手术清除。

5、脑叶

脑叶出血主要指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的出血,约占10%-20%。出血原因除高血压外还需警惕脑血管畸形。不同脑叶出血表现各异,额叶出血可有精神行为异常,颞叶出血多见失语和癫痫,顶叶出血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枕叶出血常引起视野缺损。部分表浅出血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等诱因。恢复期应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和认知康复。饮食宜低盐低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定期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避免擅自调整用药剂量。出现头痛加重、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右侧枕叶脑出血严重吗?

右侧枕叶脑出血是否严重需根据出血量及并发症判断,少量出血可能仅引起短暂视觉障碍,大量出血可导致失明、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枕叶脑出血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出血量、是否压迫脑干、有无脑疝形成、患者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是否及时就医。

右侧枕叶脑出血若出血量较少,可能仅表现为视野缺损、闪光幻觉等视觉异常,通过及时止血和神经营养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这类情况通常无须手术干预,但需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防止血肿扩大。视觉皮层受损可能导致对侧视野偏盲,但部分功能可通过康复训练代偿。

若出血量超过30毫升或合并脑室积血,可能引发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及意识障碍。血肿压迫脑干会直接威胁生命中枢功能,出现瞳孔散大、呼吸节律紊乱等脑疝征兆。此类患者需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引流,术后可能遗留永久性视野缺损、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高龄、高血压控制不佳者更易出现二次出血。

枕叶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动作。恢复期需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定期复查头颅CT。饮食宜低盐低脂,补充富含卵磷脂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鱼类、蛋黄等,有助于神经修复。视觉康复训练包括视野扫描练习、颜色辨识等,需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长期坚持。出现突发头痛加重或意识变化须立即就医。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肠肿瘤 糖尿病足 口周皮炎 颊间隙感染 杀鼠剂中毒 成人斯蒂尔病 放射性直肠炎 冷球蛋白血症 梭形细胞脂肪瘤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