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 脑出血

肾脏有超强的代偿能力。右肾已切除,而左肾又有癌症剔除术史,故不能完全排除肾功能损害的病史。建议去大医院行GFR检查,明确肾功能的真实情况。目前,GFR是国际公认的检验肾功能的金指标。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小禾科普 主任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做胃镜对胃有损害吗?

做胃镜一般不会对胃造成损害,但少数情况下可能引起轻微不适或并发症。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疾病的重要手段,操作过程由专业医生在严格消毒条件下完成。

胃镜检查使用的内窥镜材质柔软光滑,直径较细,医生会通过咽喉缓慢插入并充气扩张胃腔以便观察。多数受检者仅会感到短暂恶心或腹胀,检查后1-2小时即可恢复。检查前使用的局部麻醉药可减轻咽喉不适,镇静药物能帮助放松。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胃黏膜轻微摩擦通常24小时内自行修复,不会遗留损伤。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咽喉部擦伤、贲门撕裂或胃穿孔,多见于胃壁本身存在溃疡、肿瘤等病变基础的患者。检查后持续胸痛、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就医。患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食管狭窄者需提前评估风险,妊娠期女性非必要不推荐检查。

检查前需空腹6-8小时,术后2小时待咽喉麻木感消退后再进食温凉流质食物。日常避免吸烟饮酒,规律饮食有助于维持胃黏膜健康。若需定期复查应遵医嘱间隔适当时间。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家族糖尿病史如何预防?

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可通过控制体重、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吸烟饮酒等方式预防糖尿病。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

1、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糖尿病风险。超重或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腺负担。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定期测量腰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5厘米。减重速度不宜过快,每周减重0.5-1公斤较为适宜。

2、合理饮食

采用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全谷物、杂粮等低升糖指数食物。增加蔬菜摄入量,每日不少于500克。限制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的摄入。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合理分配三餐,避免晚餐过晚或过量。

3、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建议每次运动持续30分钟以上。增加日常活动量,如多步行、少乘电梯。避免久坐不动,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10分钟。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4、定期监测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可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产后6-12周需复查血糖。监测血压和血脂,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

5、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戒烟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避免空腹饮酒,防止低血糖发生。注意酒精的热量含量,防止体重增加。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从年轻时开始预防,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定期进行眼底、肾功能等并发症筛查。与医生保持沟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预防方案。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腹部彩超可以排除肠道肿瘤吗?

腹部彩超一般不能完全排除肠道肿瘤,但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肠道肿瘤的准确诊断通常需要结合肠镜、CT或MRI等检查。

腹部彩超通过超声波成像观察腹腔脏器,对肝脏、胆囊等实质性器官的病变敏感度较高。由于肠道内含气体且存在蠕动,超声波容易受到干扰,导致对早期肠道肿瘤或较小病灶的检出率有限。对于直径超过2厘米的肿瘤或已引起肠壁增厚、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病变,彩超可能发现异常回声区,但无法明确性质。部分患者因肠气干扰严重,甚至可能完全无法显示肠道结构。

当临床高度怀疑肠道肿瘤时,医生会建议进一步检查。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黏膜并取活检,是诊断金标准。CT仿真肠镜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检测较大息肉,而增强CT能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对于彩超发现可疑病灶但无法耐受肠镜的患者,可选择胶囊内镜或无痛肠镜检查。

建议存在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报警症状的人群,即使腹部彩超结果正常也应完善肠镜检查。40岁以上普通人群可通过粪便潜血试验联合肠镜进行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需缩短筛查间隔。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有助于降低肠道肿瘤发生风险。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甲亢指标正常了为什么还乏力?

甲亢指标正常后仍乏力可能与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恢复期波动、合并贫血或低钾血症等因素有关。甲亢治疗过程中,即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机体代谢状态的调整仍需时间,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甲亢导致肌肉消耗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持续乏力。

甲亢患者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时,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间接引发疲劳感。治疗初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快速下降也可能导致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样症状,表现为嗜睡、肢体沉重。部分患者合并缺铁性贫血或周期性麻痹相关的低血钾,会加重肌肉无力症状,需通过血常规和电解质检查进一步排查。

少数患者存在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功能延迟,虽然促甲状腺激素和游离甲状腺素已达正常范围,但细胞水平甲状腺激素利用效率尚未完全恢复。长期未控制的甲亢可能引发心肌损伤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这些并发症导致的乏力往往持续较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在甲亢期过后可能直接进入甲减阶段,此时乏力症状会再度加重。

建议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及血钾浓度,避免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以防诱发低钾瘫痪。可逐步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全麦面包,帮助肌肉功能恢复。若乏力持续超过2个月或伴随心悸、水肿等症状,需警惕药物性甲减或并发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能,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赵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内分泌科

阑尾黏液性肿瘤会是癌症吗?

阑尾黏液性肿瘤可能是癌症,具体性质需结合病理检查判断。阑尾黏液性肿瘤主要包括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和阑尾黏液腺癌两种类型,前者多为良性或交界性,后者属于恶性肿瘤。

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细胞异型性较小,较少发生转移。这类肿瘤可能引起阑尾腔扩张、右下腹隐痛或体检时偶然发现。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但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若肿瘤破裂可能导致腹腔假性黏液瘤,此时需更积极的治疗干预。

阑尾黏液腺癌具有明确的恶性特征,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浸润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患者可能出现腹部包块、肠梗阻、消瘦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右半结肠切除术联合化疗等综合方案,晚期病例预后相对较差。黏液腺癌易发生腹膜种植转移,形成腹腔广泛黏液性病灶。

建议发现阑尾黏液性肿瘤后及时就医,通过病理活检明确性质。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腹部CT或肿瘤标志物检测。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腹痛、腹胀等异常症状,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若确诊为恶性,应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肺结核 骨肉瘤 恶性蓝痣 肺隐球菌病 甲营养不良 狼疮性肾炎 慢性肾衰竭 脑室内出血 结肠重复畸形 毛细淋巴管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