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产科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名词解释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有哪些?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主要包括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类型。这类疾病源于胎盘滋养细胞异常增生,可能表现为异常阴道出血、子宫异常增大、妊娠剧吐等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血HCG监测及病理活检确诊。

1、葡萄胎

葡萄胎是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形成的良性病变,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类。完全性葡萄胎表现为宫腔内充满水泡状组织,无胎儿结构;部分性葡萄胎可见部分正常胎盘组织伴胎儿畸形。典型症状包括停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异常增大、妊娠剧吐等。超声检查可见落雪状或蜂窝状影像,血HCG水平异常升高。治疗以清宫术为主,术后需定期监测血HCG至正常范围。

2、侵蚀性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属于交界性病变,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血管,可能转移至阴道、肺等部位。临床表现为清宫术后血HCG持续不降或上升,伴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复旧不良。病理检查可见滋养细胞增生伴肌层浸润。治疗需采用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等,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

3、绒毛膜癌

绒毛膜癌是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可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妊娠后。特征为血HCG持续升高伴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包括肺、阴道、脑、肝等。患者可能出现咯血、头痛、阴道紫蓝色结节等症状。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异型滋养细胞无绒毛结构。治疗以多药联合化疗为主,常用EMA-CO方案,耐药病例可考虑手术切除病灶。

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起源于胎盘植入部位的中间型滋养细胞,临床罕见。多表现为闭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血HCG轻度升高或正常。病理特征为肿瘤细胞浸润子宫肌层,免疫组化显示HPL强阳性。治疗首选子宫切除术,年轻患者需保留生育功能时可尝试化疗,但复发风险较高。

5、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是极罕见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形态学类似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或盆腔包块,血HCG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理检查可见大而多形的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治疗需手术切除联合化疗,预后较绒毛膜癌差,需密切随访。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血HCG水平至少1年。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帮助恢复造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定期妇科检查评估子宫复旧情况。出现头痛、胸痛、阴道异常出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肿瘤复发或转移。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支持。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能治愈吗?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多数可以治愈。治疗效果与疾病类型、分期及规范治疗密切相关,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化疗、手术、放疗等综合干预。

1、化疗治疗:

低危型滋养细胞肿瘤对甲氨蝶呤单药化疗敏感,治愈率超过90%。高危型需采用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放线菌素D等多药联合方案,配合血象监测可显著提高疗效。化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变化。

2、手术治疗:

子宫病灶切除术适用于耐药性局部病灶,肺叶切除术用于孤立性肺转移灶。手术联合化疗可清除残余病灶,但需评估患者生育需求,年轻患者建议保留子宫。

3、放疗干预:

脑转移患者需全脑放疗联合鞘内化疗,肝转移可采用局部放疗控制出血。放疗能有效缓解转移灶症状,但需注意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4、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对化疗耐药患者显示一定疗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为复发患者提供新选择。

5、随访监测:

治愈后需持续监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2年,前3个月每周检测1次。严格避孕1年,避免妊娠干扰监测结果。定期影像学检查排除复发。

治疗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恢复。避免剧烈运动但需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瑜伽等有氧运动。注意个人卫生,化疗期间避免感染。保持乐观心态,定期复查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出现异常阴道流血或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charcot三联征名词解释?

Charcot三联征是胆总管结石或胆道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黄疸和发热。腹痛通常位于右上腹,呈阵发性绞痛,可能放射至肩背部;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发热多为中低度热,可伴有寒战。这一三联征的出现提示胆道系统存在梗阻或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胆总管结石是Charcot三联征最常见的原因,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引发胆管炎和胆道感染。胆道肿瘤、胆道蛔虫病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诊断时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内镜下取石或手术解除梗阻。日常护理中,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以促进胆汁排泄,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肥厚型心肌病的名词解释?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该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与高血压、代谢异常等环境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异常增生。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异常。 2、环境因素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心肌肥厚,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是预防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饮食上应减少盐分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3、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心肌结构,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需注意心脏健康。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4、病理因素包括心肌缺血、炎症等,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肌肥厚。药物治疗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 5、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常见方法包括室间隔切除术、酒精消融术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需结合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综合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氮质血症名词解释?
氮质血症是指血液中非蛋白氮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含量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常见于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治疗氮质血症需针对病因,如控制蛋白质摄入、改善肾功能、透析等。 1、氮质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肾功能受损,导致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肾功能不全可能由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疾病引起。急性肾损伤、尿路梗阻、严重脱水等也可能导致氮质血症。 2、治疗氮质血症需根据病因采取综合措施。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鱼肉等,避免高磷、高钾食物。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和纠正酸中毒的药物如碳酸氢钠。 3、对于严重氮质血症或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改善症状。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根治方法,但需匹配供体和长期免疫抑制治疗。 4、预防氮质血症的关键在于保护肾功能。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定期监测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早期发现并干预肾功能异常。 氮质血症是肾功能异常的重要表现,需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透析等手段综合管理,同时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肝结核 睾丸癌 脊柱结核 慢性咽炎 传染性软疣 慢性肾盂肾炎 视网膜血管炎 室性心动过速 变形杆菌性肺炎 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