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糖尿病会越来越瘦怎么治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一型糖尿病早期跟二型一样吗?
一型糖尿病与二型糖尿病在早期表现上可能有一定相似之处,比如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但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治疗方法,两者有着明显区别。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应对糖尿病。 1. 发病机制不同 一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引起,身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丧失。这类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因此也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 而二型糖尿病则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身体虽然能够分泌胰岛素,但细胞对胰岛素反应变差,无法有效利用血糖。这类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且与肥胖、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2. 临床表现的区别 早期的一型糖尿病通常来势汹汹,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即使食量增加,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缺乏,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只能消耗脂肪和蛋白质。 二型糖尿病早期症状相对隐匿,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口渴、疲乏无力,有些患者甚至没有明显不适,往往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升高。这种隐匿性也是二型糖尿病容易被忽视的原因。 3. 并发症的风险 一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急性、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而二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在长期高血糖的状态下,逐渐发展为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4. 治疗方式的差异 对于一型糖尿病,胰岛素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来维持血糖水平。还需定时监测血糖,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作息。 而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则更为多样,早期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运动和控制体重来改善血糖水平。如果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降糖药物,部分患者在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时也需要使用胰岛素。 虽然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在血糖升高这一结果上相似,但在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出现“三多一少”或长期疲劳、口渴等症状,建议尽早进行血糖监测,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依然是预防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而对于一型糖尿病,早诊断、早治疗同样至关重要。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妊娠糖尿病的孕妇饮食怎么控制?
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在日常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通过选择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合理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病情,保障母婴健康。 1. 选择低糖食物 低糖食物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妊娠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吃一些粗粮类和蔬菜类食物,比如荞麦面、黄瓜等。这些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既能补充能量,又不容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比如说,一根黄瓜的热量低,饱腹感强,非常适合用作加餐或正餐的搭配。 建议: 2. 高纤维食物提高饱腹感 高纤维食物可以有效延缓糖分的吸收,帮助维持血糖的稳定,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燕麦、玉米、红薯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特别适合妊娠糖尿病患者食用。比如,早晨用燕麦搭配一小碗牛奶,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血糖反应较低,是不错的早餐选择。 建议: 3.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除了选择合适的食物外,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及加餐时间也很重要。避免暴饮暴食,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比如说,将一天的食物分成三餐正餐和两次小加餐,每次都不要吃得过饱,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建议: 4. 配合适当运动 饮食控制之外,适量的运动同样重要。轻度的运动,如饭后散步、孕妇瑜伽等,可以帮助身体消耗血糖,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不过,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5. 血糖过高时及时用药 如果血糖水平持续偏高,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胰岛素是目前妊娠糖尿病最安全的药物,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孕期千万不要自行使用降糖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小贴士: 通过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和规范治疗,妊娠糖尿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孕期血糖稳定,既有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也能降低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希望每位准妈妈都能健康度过孕期,迎接宝宝的到来!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糖尿病患者手脚发麻严重吗?
糖尿病患者出现手脚发麻的症状是否严重,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原因。如果这种麻木是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引起的神经病变,那么情况可能较为严重;而如果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比如颈椎问题,通常不那么严重。了解具体原因对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周围神经损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这种情况下的手脚麻木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比如肢体坏死。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比如二甲双胍片或格列齐特缓释片,并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确保病情在可控范围内。 2、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周围神经容易受到损伤,导致手脚麻木。这种情况同样是严重的,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比如维生素B1片或甲钴胺胶囊。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很重要的。 3、其他原因:手脚发麻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比如颈椎病引起的。这种情况下,通常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来缓解不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若症状持续或加重,还是应该及时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饮食管理。选择低盐、低脂的食物,比如芹菜、黄瓜、西红柿等,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手脚麻木,还能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手脚发麻的原因多样,严重程度也不同。关键在于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和缓解这些症状的有效途径。希望每位糖尿病患者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糖尿病怎样饮食不单调?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一定要单调,只要合理搭配食材,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就能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保持营养均衡、食欲多样化。增加低糖水果、蔬菜、坚果和粗粮类食物,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食材既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又能丰富饮食口味,让生活更有滋味。 1. 低糖水果:解馋又健康 低糖水果不仅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的食欲,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适量食用低糖水果,每天可选择半个苹果或一小块雪梨,作为日常饮食的点缀,有助于满足味蕾需求。 2. 蔬菜:低热量高营养 蔬菜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有助于控制血糖。 每天食用一份蔬菜沙拉,或者用黄瓜、西红柿做汤,不仅美味,还能帮助血糖管理。 3. 坚果类:健康脂肪补充能量 坚果中富含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助于维持饱腹感,减少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 可以将坚果加入早餐的燕麦片中,或者当成午后的小零食,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营养健康。 4. 粗粮类:稳定血糖又营养 粗粮是糖尿病患者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主食替代品。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有助于缓慢释放能量,稳定血糖水平。 主食可以尝试粗细搭配,例如用糙米和白米混合做饭,或者选择全麦面包搭配鸡蛋、蔬菜,既能增加饱腹感,又不影响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完全可以做到既健康又多样化,通过选择低糖水果、低热量蔬菜、坚果和粗粮类食物,合理搭配,既能满足口味需求,又能稳定血糖水平。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慢慢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生活才能既“有滋有味”,又远离血糖波动的烦恼。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糖尿病人可以吃红薯吗,是好还是坏?
糖尿病患者是否能吃红薯,关键在于血糖控制的情况。对于血糖稳定的患者来说,适量食用红薯并不会引起过大的问题,但若血糖控制不佳或有其他并发症时,则最好避免食用红薯。 1、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淀粉和糖分也较为丰富。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前提下,适量食用红薯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来源。红薯中的糖类以复合糖为主,升糖速度较慢,比起一些精细加工的碳水化合物,红薯能更温和地影响血糖。但即便如此,糖尿病患者仍需控制食用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同时,红薯最好单独食用,避免与主食一起吃,这样可以减少食物相互作用对血糖的影响,并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其他营养成分。 2、血糖控制不佳时最好避免食用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处于较高状态,或者出现了低血糖等问题时,就应当避免食用红薯。红薯的糖分含量虽然比一些食物更为温和,但其仍然会影响血糖,尤其是在血糖调控困难时。红薯中的糖类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被迅速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如果患者正处于急性感染或有代谢紊乱等情况,摄入过多红薯可能会加重病情,导致饥饿、头晕等不适症状。此时,应更加注重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燕麦、荞麦或黑米等,这些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较小,更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根据自身的血糖控制情况来做出选择,尽量避免一些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同时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帮助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如果不确定是否可以食用某种食物,建议与医生或营养师咨询,确保饮食和治疗的最佳配合。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肠瘘 腹膜炎 风湿热 肛窦炎 垂体危象 前列腺结石 薄基底膜肾病 肝内胆管结石 高血压性心脏病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