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肾损害怎么治?
败血症肾损害的治疗需及时控制感染、保护肾功能,并针对病因进行综合干预。败血症肾损害是由于严重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和功能受损,治疗包括抗感染、液体复苏、肾脏支持等。
1、抗感染治疗是败血症肾损害的核心措施。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碳青霉烯类或万古霉素,早期足量使用可有效控制感染,减轻肾脏负担。同时需监测药物浓度,避免肾毒性药物加重损害。
2、液体复苏是改善肾脏灌注的关键。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肾脏血流。需密切监测尿量、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避免液体过负荷或不足。
3、肾脏支持治疗用于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可清除炎症介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也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4、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可促进组织修复,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增强免疫力。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5、心理疏导和康复指导对患者恢复至关重要。通过心理干预减轻焦虑和抑郁,指导患者进行适度活动和功能锻炼,促进身心康复。
败血症肾损害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通过抗感染、液体复苏、肾脏支持等综合措施,结合营养和心理干预,可有效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败血症肾损害病因有哪些?
败血症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如某些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内皮素及腺苷等)反应性增加,由此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肾血流量减少是败血症并发肾衰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非血流动力学的因素,如细菌随血液迁徙至肾脏引起肾感染,在败血症性肾衰竭患者的肾活检发现,在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有微小脓肿。败血症相关肾功能损害的发生也是多因素的,如内毒血症、肾低灌流量、肾毒性物质的作用等。
败血症肾损害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对症治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人血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2.原发病治疗及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应注意早期、足量并以杀菌剂为主;一般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快速静脉给药为主;首次剂量宜偏大,注意药物的半衰期,分次给药;疗程不宜过短,一般3周以上,或热退后7~10天方可酌情停药。3.局部病灶的处理化脓性病灶不论原发性或迁徙性,均应在使用适当、足量抗生素的基础上及时行穿刺或切开引流。化脓性胸膜炎、关节脓肿等可在穿刺引流后局部注入抗菌药物。胆道及泌尿道感染有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败血症肾损害检查有哪些?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倾向,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进行性贫血。2.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除血培养外,从病灶部位及病变体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菌。(1)细菌培养阳性(2)细菌涂片脓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瘀点等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检出病原菌。3.血尿常规检查败血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血和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水平升高,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培养阳性,肾缺血导致肾功能不全加重时,尿检可出现蛋白尿,亦可见少许白细胞及管型,粪便稀便较多,含少许黏液。4.肾活检败血症性肾衰竭患者的肾活检发现在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有微小脓肿。5.常规行影像学检查B超,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原发病灶。
败血症肾损害有哪些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菌血症等1.原发炎症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2.毒血症症状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和双峰热。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等。3.皮疹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处。4.关节症状可出现大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甚至并发关节腔积液、积脓。5.感染性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肝脾肿大。7.败血症性肾损害可有尿素氮、肌酐增高和尿液异常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