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检验通常需要做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胆红素测定、尿常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项目。溶血可能由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免疫性溶血、感染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针对性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是溶血检验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贫血程度。溶血时可能出现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下降,同时伴有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血常规还能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检查前无须空腹,采静脉血后2小时内可出结果。
2、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溶血时骨髓代偿性增生会导致网织红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正常成人参考值为0.5%-1.5%,急性溶血时可超过5%。该检查需用特殊染色法识别未成熟红细胞中的核糖体残留物,采血后需在4小时内完成检测以避免结果偏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此项指标常持续升高。
3、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包括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检测,溶血时红细胞破坏导致血红蛋白分解,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典型溶血性黄疸表现为总胆红素升高但通常不超过85μmol/L,以间接胆红素为主。检查需空腹8小时,避免脂血干扰检测结果。新生儿溶血病时该指标可急剧上升,需密切监测。
4、尿常规尿常规可检测尿胆原和尿血红蛋白,血管内溶血时游离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结合能力,会从尿中排出形成血红蛋白尿。尿胆原阳性提示溶血伴有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留取晨尿中段送检,标本需在1小时内完成检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晨尿常呈酱油色。
5、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是诊断免疫性溶血的关键检查,通过检测红细胞表面抗体确定溶血机制。阳性结果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等。检查需采集EDTA抗凝血,标本在4℃保存不超过48小时。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该试验阳性率可达90%以上。
进行溶血检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停用可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检验后发现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遗传性溶血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分型。日常需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溶血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适量增加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排泄。出现血红蛋白尿或黄疸时需立即就医。
尿常规正常通常不能完全排除输尿管炎症。输尿管炎症可能由感染、结石刺激或其他因素引起,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尿常规检查主要反映泌尿系统的即时状态,若炎症处于早期或慢性阶段,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可能未出现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因饮水过多导致尿液稀释,或存在间歇性排菌现象,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输尿管炎症常伴随腰背部钝痛、排尿灼热感或尿频等症状,若存在这些表现但尿常规正常,需进一步通过泌尿系统超声、CT尿路造影或尿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
少数情况下,如特殊病原体感染或自身免疫性输尿管炎,尿常规可能持续正常。这类患者通常存在长期不明原因腰痛或反复泌尿系统症状,需通过输尿管镜活检或血清学检查辅助诊断。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因免疫力低下可能导致炎症反应不典型,尿常规敏感性会进一步降低。
建议出现疑似输尿管炎症症状时,即使尿常规正常也应就医复查。日常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憋尿及辛辣饮食,注意会阴清洁。若确诊为输尿管炎症,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并定期复查尿常规及影像学检查。
尿常规细菌计数超过2000个/μL可能是尿道炎的表现,但也可能与其他泌尿系统感染或污染有关。尿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尿常规细菌计数升高至2000个/μL时,若伴随尿频、尿急、尿痛或下腹不适等症状,尿道炎的可能性较大。尿道炎多因细菌通过尿道口逆行感染所致,女性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病。此时需进一步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并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等因素干扰。
若无典型尿道刺激症状,细菌计数升高可能与留尿标本不规范有关,如未清洁外阴、采集过程中污染等。部分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炎或无症状菌尿症患者可出现类似结果。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留置导尿管者也可能出现细菌计数增高但无临床症状的情况。
建议及时就医复查尿常规并完善尿培养检查,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多饮水促进排尿,避免憋尿及过度清洁会阴区。女性应注意同房后及时排尿,月经期勤换卫生用品。若确诊尿道炎,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防止感染迁延引发肾盂肾炎。
女性尿常规上皮细胞高可能与尿路感染、阴道分泌物污染、肾脏疾病等因素有关。
尿路感染是导致尿常规上皮细胞升高的常见原因,细菌侵入尿路上皮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增多,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阴道分泌物污染多见于留取尿液标本时未清洁会阴部,混入的阴道上皮细胞会导致检测值异常,通常无其他不适症状。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可能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使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伴随水肿、蛋白尿等表现。
建议复查尿常规并清洁留取中段尿,避免月经期检测,必要时进行尿培养或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日常注意会阴清洁,多饮水促进排尿。
检验科对乳糜血标本的处理需通过离心分离、稀释复检、冷藏保存、标记备注、重新采血等方式进行。乳糜血可能因高脂饮食、遗传性高脂血症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血清浑浊、脂蛋白升高等特征。
1、离心分离乳糜血标本需优先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机转速控制在3000-3500转/分,持续10-15分钟。离心后乳糜微粒会上浮形成白色脂层,下层血清可用于部分生化项目检测。但离心无法完全消除甘油三酯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项目的干扰。
2、稀释复检对严重乳糜标本可采用生理盐水稀释法,将血清与生理盐水按1:1或1:2比例混合后重新检测,结果需乘以稀释倍数。该方法适用于血常规、电解质等检测项目,但对凝血功能、酶学检测等可能造成误差。
3、冷藏保存暂时无法处理的标本应置于2-8℃冷藏保存,避免脂质氧化影响结果。冷藏可维持标本稳定性4-6小时,长期保存需-20℃冷冻。冷藏后再次检测前需恢复至室温并轻柔混匀,防止冷球蛋白沉淀干扰。
4、标记备注所有乳糜血标本需在检验报告明确标注"乳糜血"状态,对受干扰项目如血脂、肝功能等结果附加说明。必要时在LIS系统中触发警示标志,提醒临床医生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5、重新采血对于关键检测项目或重度乳糜血,建议患者空腹12-14小时后重新采血。采血前24小时需避免高脂饮食、饮酒,采血时使用干燥管而非抗凝管,减少脂血概率。急诊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等应急处理。
检验科人员处理乳糜血时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避免标本污染。实验室需定期校准离心设备和生化分析仪,建立乳糜血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对反复出现乳糜血的患者,应建议其进行脂代谢相关检查,如载脂蛋白E基因检测、脂蛋白电泳等,排查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等遗传性疾病。日常需控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摄入,保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脂代谢异常。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