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胆结石带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急性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感染性休克属于什么休克?

感染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是脓毒症发展到严重阶段的循环衰竭状态,主要由病原体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感染性休克的核心病理生理改变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的血管张力异常。病原体释放的内毒素或外毒素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这些物质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外周血管扩张,血液淤积在微循环中。同时心肌抑制因子会降低心脏泵血效率,共同造成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典型表现为高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意识改变、皮肤花斑及尿量减少,实验室检查可见乳酸水平升高、白细胞计数异常。

与其他类型休克相比,感染性休克具有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循环血量绝对不足为主,心源性休克源于心脏泵功能衰竭,而梗阻性休克由物理性血流阻塞导致。感染性休克则表现为分布异常,虽然总血容量可能正常,但因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这种差异决定了治疗重点的不同,感染性休克需在液体复苏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灌注压。

感染性休克的救治需遵循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原则,包括1小时内完成血培养、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液体复苏,必要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以上,中心静脉压8-12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以上是关键目标。同时需积极控制感染源,如引流脓肿或清创坏死组织。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或真菌性休克,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感染方案。

预防感染性休克需重视脓毒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对于存在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或尿路感染的患者,当出现呼吸心率增快、精神状态改变等预警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评估。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更需警惕。日常应规范处理感染伤口,避免滥用抗生素,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也有助于降低风险。出现持续发热伴血压下降时须急诊处理,延迟治疗每增加1小时死亡率上升约8%。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感染性休克怎么补液?

感染性休克补液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采用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等快速扩容,同时需结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表现为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晶体液是感染性休克补液的基础选择,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液,能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且成本较低。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明胶等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适用于需要持久扩容的患者,但需注意过敏反应和肾功能影响。当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水平时需输注红细胞悬液改善氧输送能力,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补液过程中需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乳酸等指标,避免容量过负荷。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通常在充分补液后仍存在低血压时使用,以维持平均动脉压。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循环负担。饮食上初期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选择易消化吸收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待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等变化。恢复期可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但需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治感染性休克的首选药?

感染性休克的首选药物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需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积极控制感染源。

1、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感染性休克的一线血管活性药物,主要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外周血管,提高平均动脉压。该药适用于高排低阻型休克,能有效改善组织灌注。使用时常需中心静脉给药,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需避光保存,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律失常、局部组织坏死等。

2、多巴酚丁胺

多巴酚丁胺是正性肌力药物,通过激动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适用于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该药可增加心输出量,改善组织氧供,但可能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多巴酚丁胺注射液需持续静脉泵入,使用过程中需监测心电图变化。

3、血管加压素

血管加压素适用于对儿茶酚胺类药物反应不佳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通过激活V1受体引起血管收缩。该药可减少儿茶酚胺类药物用量,尤其适用于相对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血管加压素注射液可能引起内脏血管收缩、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需谨慎调整剂量。

4、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具有α和β受体双重激动作用,适用于严重低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抢救。该药可迅速提升血压,但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律失常。肾上腺素注射液需稀释后静脉推注或持续泵入,使用过程中需严格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

5、多巴胺

多巴胺在不同剂量下具有不同药理作用,低剂量时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中高剂量时激动β和α受体。该药曾广泛用于感染性休克治疗,但近年研究显示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多巴胺注射液需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剂量,需注意可能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感染性休克患者需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全面治疗,除血管活性药物外还需积极控制感染源、液体复苏、器官功能保护等综合治疗。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乳酸水平、尿量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恢复期需注意营养支持,逐步恢复活动能力,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化脓性胆管炎可以治愈吗?

化脓性胆管炎通常可以治愈,但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和胆道引流等干预措施。化脓性胆管炎主要由胆道梗阻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因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道肿瘤等,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黄疸、右上腹疼痛等。

早期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的化脓性胆管炎患者预后较好。通过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控制感染,同时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解除梗阻后,多数患者症状可迅速缓解,炎症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对于胆管结石引起的病例,还可通过内镜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彻底清除病因。

若治疗延误或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需重症监护治疗,必要时行手术胆道探查引流。合并胆管恶性肿瘤的患者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胆道支架置入,治愈概率相对较低。

患者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避免高脂饮食,保持规律作息。胆管结石患者应遵医嘱服用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预防复发。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展为慢性胆管炎或继发胆汁性肝硬化。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手术后感染性休克怎么治疗?

手术后感染性休克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功能支持和原发灶处理等方式治疗。手术后感染性休克通常由细菌感染、免疫抑制、手术创伤、导管相关感染和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首要治疗是控制感染源。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见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未明确病原体前可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需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耐药性产生。

2、液体复苏:

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是治疗关键。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液体复苏需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避免液体过负荷。对于严重低血容量患者,可能需要快速补液。

3、血管活性药物:

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时,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常用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管加压素等。这些药物可改善外周血管阻力,保证重要器官灌注。使用时需根据血压变化调整剂量。

4、器官功能支持:

针对受损器官采取支持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需要血液净化治疗。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补充凝血因子。多器官功能支持可降低病死率。

5、原发灶处理:

清除感染源是根本治疗措施。对于手术部位感染需彻底清创引流,对于导管相关感染需拔除导管,对于腹腔感染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探查。及时处理原发感染灶可阻断炎症反应继续发展。

手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清洁。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可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恢复期可进行适度的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交叉感染。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天花 皮肤癌 颅底骨折 眶上神经痛 肱骨内髁骨折 结核性心包炎 非特异性尿道炎 高血压性心脏病 上腔静脉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