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孩子面部抽动、流涎等怎么办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常用药有哪些?

儿童抽动障碍常用药物包括硫必利片、盐酸可乐定缓释片和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硫必利片属于苯甲酰胺类抗精神病药,可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功能改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症状。盐酸可乐定缓释片为中枢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具有双重调节作用。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作为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适用于12岁以上青少年患者。这三类药物均需严格遵循个体化给药原则,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肝功能等指标。

日常护理中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减少摄入含咖啡因及人工色素的食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怎样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治疗儿童抽动症的四个方法介绍?

儿童抽动障碍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家庭环境调整等方式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眨眼、耸肩、清嗓等症状。心理行为干预包括习惯逆转训练和放松训练,帮助儿童控制抽动行为。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药物包括必利劲盐酸托莫西汀胶囊、择思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等,可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症状。神经调控治疗如经颅磁刺激可调节大脑异常放电。家庭环境调整需减少对儿童行为的过度关注,避免施加心理压力,营造轻松氛围。

日常应保证儿童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适当进行户外活动,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儿童抽动障碍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

心理行为干预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基础治疗方式,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习惯逆转训练通过识别抽动前兆并采取对抗反应来减少抽动行为。放松训练帮助儿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抽动症状。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儿童的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严重或影响日常生活的患儿,常用药物包括硫必利片、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和盐酸可乐定片。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物理治疗如经颅磁刺激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来缓解症状。

建议家长保持耐心,避免过度关注抽动行为,为儿童创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并定期随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抽动障碍应该注意什么?

抽动障碍患者需注意心理疏导、规律作息、饮食调整、避免诱因及定期随访。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神经递质失衡有关。

1、心理疏导

家长应避免过度关注患儿的抽动行为,减少责备或强制制止。可通过正念训练、行为疗法帮助患儿缓解焦虑情绪。严重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指导,避免因心理压力加重症状。

2、规律作息

保证每天8-10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建立固定的起床、用餐时间,减少作息紊乱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午休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3、饮食调整

限制含咖啡因、人工色素及高糖食物摄入,如可乐、巧克力等。增加富含镁和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全谷物、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稳定神经功能。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毫升左右。

4、避免诱因

减少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屏幕时间每日控制在1小时内。避免突然的温度变化、强光刺激或嘈杂环境。感冒、过敏等躯体疾病可能诱发症状加重,需及时治疗。

5、定期随访

轻度抽动通常无须药物治疗,但需每3-6个月复查评估进展。若出现攻击行为、学习困难或社交障碍,需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硫必利、阿立哌唑等药物干预。

日常生活中可引导患儿参与游泳、瑜伽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家庭和学校应共同营造包容环境,避免因抽动症状嘲笑或孤立患儿。记录抽动发作频率和诱因的日记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若症状持续超过1年或影响正常生活,需考虑进行脑电图等进一步检查。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流涎的推拿方法?

小儿流涎可通过推拿天突穴、揉板门、清补脾经、推四横纹、摩腹等方法缓解。流涎多因脾胃虚弱、口腔炎症、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等因素引起,推拿能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1、推拿天突穴

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用拇指指腹轻柔按压该穴位,有助于减少唾液分泌。操作时需注意力度适中,每次持续推拿数分钟。该方法适用于因咽喉不适或脾胃失调导致的流涎,能缓解局部肌肉紧张。

2、揉板门

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隆起处,用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揉动该穴位。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改善消化功能,对脾胃虚弱引起的流涎效果显著。操作时需保持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度刺激皮肤。

3、清补脾经

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反向为清。清补脾经能双向调节脾胃功能,既改善消化不良又可缓解脾胃湿热。推拿时需沿直线单方向操作,频率保持均匀。

4、推四横纹

四横纹在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用拇指桡侧来回推擦。该手法能调理气血运行,对伴有食欲不振的流涎患儿尤为适用。操作时需覆盖全部四指横纹部位。

5、摩腹

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摩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适合各种原因引起的流涎。操作时力度需轻柔缓慢,按摩范围应覆盖整个腹部。

推拿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每日操作时间不宜过长。配合饮食调理,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若流涎伴随发热、拒食等症状,或推拿后未见改善,应及时就医排查神经系统疾病、口腔溃疡等病理因素。平时注意保持口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湿疹发生。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肝大 臭汗症 蠕虫病 肺毛霉病 肋骨骨髓炎 门静脉高压 范科尼综合征 厚皮性骨膜病 皮肤利什曼病 B族链球菌性先天性肺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