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1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是胰岛素。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常用胰岛素制剂包括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短效胰岛素如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中效胰岛素如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和地特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治疗方案通常采用基础-餐时方案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基础-餐时方案通过长效胰岛素提供基础需求,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使用胰岛素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
1型糖尿病患者需避免高糖食物、高脂食物及酒精类饮品。
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会快速升高血糖,增加血糖波动风险。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酒精类饮品可能干扰肝脏糖代谢,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部分加工食品含有隐藏糖分或高盐成分,也需谨慎选择。1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防止低血糖发生。部分水果如荔枝、榴莲等含糖量较高,需控制摄入。高盐食物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对糖尿病管理不利。
日常饮食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等,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1型糖尿病属于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必须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引发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可能造成视力下降、肾功能衰竭、肢体感觉异常等问题。这些并发症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延缓或避免发生。
日常需严格监测血糖,遵医嘱调整胰岛素用量,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并发症筛查。
1型糖尿病在中医治疗中通常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润燥的方法,可配合中药调理与针灸改善症状。
中医认为1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肺胃肾阴亏虚,燥热内盛。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加减,可滋补肾阴;玉女煎加减有助于清胃火、养肺阴。针灸常选取胰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调节气血运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气阴两虚,可加用生脉散益气生津。需注意中药需个体化配伍,避免自行用药。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劳及情绪波动,饮食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并配合适量运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糖,中西医结合管理效果更佳。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年龄分布及治疗方式。1型糖尿病多为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常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相关,多见于中老年。
1型糖尿病通常起病急骤,患者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可能伴随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触发因素有关,需终身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控制,后期可能需联合胰岛素治疗。肥胖、缺乏运动是该类型重要诱因,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
两类糖尿病均需严格监测血糖,但1型患者更需关注胰岛素剂量与进食量匹配。2型患者应侧重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和规律有氧运动。无论哪种类型,长期血糖管理不当均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肾病等慢性并发症。建议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并发症筛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控糖方案。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