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可通过推拿手法缓解,主要有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摩腹、捏脊等方式。积食多因饮食不当或脾胃虚弱引起,表现为腹胀、食欲减退、口臭等症状。
1、清胃经清胃经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操作时用拇指指腹轻快推100-300次,有助于清热和胃,缓解积食引起的恶心呕吐。推拿时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损伤皮肤。若患儿皮肤发红或哭闹剧烈需立即停止。
2、揉板门板门穴在大鱼际平面中点,用拇指端按揉100-500次。该手法能健脾消食,改善积食导致的脘腹胀满。操作时以顺时针方向揉动,力度以患儿能耐受为宜。可配合热敷增强效果,但皮肤破损或发热时禁用。
3、运内八卦以内劳宫为圆心,掌心画圆推运100-200次。此法能理气宽中,适用于积食伴随便秘的情况。推运时需涂抹爽身粉减少摩擦,动作需匀速连贯。若患儿出现手掌潮红需暂停,避免过度刺激。
4、摩腹用手掌顺时针摩腹3-5分钟,重点按摩中脘、天枢等穴位。摩腹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积食引起的腹痛。操作前需搓热双手,避开饭后1小时内进行。若触及包块或患儿腹痛加剧应及时就医。
5、捏脊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捏提3-5遍,重点刺激脾俞、胃俞等背俞穴。捏脊能调理脾胃功能,适用于长期积食患儿。操作时用拇指与食指捏起皮肤快速松开,以皮肤微红为度。高热或脊柱畸形者不宜采用。
推拿治疗小儿积食需每日1次,连续3-5天可见效。家长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保持环境温暖。配合饮食调整如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若积食伴随发热、呕吐胆汁或持续3天未缓解,须及时就诊排除肠梗阻等疾病。推拿后注意补充温水,观察患儿排便及精神状态变化。
做肠镜前可通过调整饮食、服用清肠药物、大量饮水、停止进食、清洁灌肠等方式清肠。肠道准备不充分可能影响检查结果,需严格遵循医嘱。
1、调整饮食检查前2-3天需进食低渣饮食,避免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及带籽食物。可选择白粥、面条、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检查前1天午餐后改为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清汤等,禁止饮用牛奶等产气饮品。
2、服用清肠药物常用清肠药物包括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磷酸钠盐口服溶液等。需按说明书将药物溶解于规定量温水中,分次服用直至排出清水样便。服药后可能出现腹胀、恶心等反应,应缓慢走动促进肠道蠕动。
3、大量饮水服用清肠药期间需饮用2000-3000毫升温水,分次少量饮用可减轻不适。建议每10-15分钟饮用250毫升,水温以40℃为宜。适当加入柠檬片可改善口感,但禁止添加糖分或果汁。
4、停止进食检查前8小时须完全禁食,前4小时禁水。糖尿病患者需提前与医生沟通调整降糖方案。若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可含服少量冰糖但需告知医护人员。
5、清洁灌肠对于常规清肠效果不佳者,可能需在检查前2小时进行甘油灌肠剂灌肠。自行操作时应采取左侧卧位,灌肠液温度保持在37℃左右,灌入后需保留5-10分钟再排便。
清肠过程中出现严重腹痛、呕吐或虚脱需立即就医。检查当天携带既往病历和药物过敏史资料,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完成肠镜后2小时内暂禁食,之后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4小时内禁止驾驶或高空作业,出现持续腹胀、血便等异常应及时联系医生。
精神科医生不是心理医生,两者在专业背景、工作内容和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精神科医生是临床医学背景的执业医师,心理医生通常指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
精神科医生需完成临床医学教育并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具备精神疾病诊断权和处方权,主要处理器质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等需药物干预的疾病。心理医生通常持有心理学学位及心理咨询师资质,通过谈话疗法处理情绪困扰、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无权开具药物。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场景以医院精神科为主,可进行医学检查、药物治疗及住院管理。心理医生多在心理咨询机构或学校开展工作,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技术进行心理干预。
部分精神科医生会同时学习心理治疗技术,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心理干预。心理医生若发现来访者存在精神疾病症状,需转介至精神科医生处进行医学评估。两者在临床中常需协作,如抑郁症患者由精神科医生控制症状后,心理医生协助改善认知模式。
当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幻觉妄想等严重症状时,应优先就诊精神科。若为一般心理困扰或轻度适应障碍,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无论选择哪种专业支持,都建议通过正规医疗机构获取服务,避免轻信非专业渠道的所谓心理疏导。
婴儿鼻泪管堵塞可通过按摩缓解,按摩方法主要有清洁双手、定位泪囊区、轻柔按压、重复进行、观察效果等。鼻泪管堵塞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分泌物积聚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眼部分泌物增多、泪液溢出等症状。
1、清洁双手按摩前需用流动清水和婴儿专用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避免细菌感染婴儿眼部。指甲应修剪圆钝,防止划伤婴儿娇嫩皮肤。可配合使用一次性医用消毒棉片擦拭指腹,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2、定位泪囊区泪囊位于内眼角与鼻梁交界处的凹陷部位。家长可用食指指腹轻触婴儿内眼角下方约5毫米处,触及黄豆大小的柔软凸起即为泪囊。按摩前可先用温热毛巾敷眼1-2分钟,帮助软化分泌物。
3、轻柔按压用食指指腹垂直按压泪囊区,力度以皮肤轻微下陷为宜,避免用力过度。每次按压持续1-2秒后松开,单次按摩需完成10-15组按压动作。注意避开眼球和眼睑边缘,按压方向应朝向鼻腔。
4、重复进行每日需进行3-4次规律按摩,建议在喂奶后或婴儿情绪稳定时操作。连续按摩2-4周后若症状未改善,需就医评估。按摩时可配合使用医用生理盐水清洁眼周分泌物。
5、观察效果有效按摩后可见分泌物减少或泪液流通改善。若出现眼睑红肿、分泌物颜色变黄绿等感染迹象,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就医。6月龄以上仍未缓解者需考虑泪道探通术治疗。
日常护理需保持婴儿眼部清洁,用无菌棉签蘸取温水或生理盐水由内向外擦拭分泌物。避免用力揉搓眼睛,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衣物。哺乳期母亲可适量增加维生素A摄入,如胡萝卜、菠菜等食物。若按摩后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至儿科或眼科就诊,排除先天性泪道畸形等疾病。
心理精神科属于精神心理科,是专门诊治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临床科室。
1、诊疗范围心理精神科主要诊治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以及失眠、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该科室通过心理评估、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进行综合诊疗。
2、专业划分部分医院将心理精神科细分为普通精神科、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老年精神科、心身医学科等亚专业。不同亚专业针对特定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化诊疗服务。
3、跨科协作心理精神科常与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协作,鉴别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精神症状。对于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需多学科联合诊疗。
4、就诊流程心理精神科就诊通常包括初步问诊、心理量表评估、体格检查等环节。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可能涉及药物、心理治疗或物理治疗。
5、发展现状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视度提升,心理精神科诊疗技术不断发展。现代精神医学更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推动精神障碍的精准化、个性化治疗。
出现持续情绪低落、认知功能下降等精神心理症状时,建议及时到心理精神科就诊。日常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良好社交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服务。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须遵医嘱进行系统治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