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感觉身体软,胃胀难受,舌苔厚,是否抑郁症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于一冰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糖尿病患者能吃排骨吗?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合理控制饮食、调整烹饪方式、监测血糖等方式管理饮食。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生活方式不良等原因引起。 1、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排骨,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排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建议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0克,并搭配富含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或菠菜,以延缓血糖上升。 2、烹饪方式:烹饪排骨时,建议选择清蒸、炖煮或烤制,避免油炸或糖醋等含糖量高的烹饪方式。清蒸排骨能保留营养成分,减少油脂摄入,适合糖尿病患者。 3、血糖监测:食用排骨后,建议监测餐后血糖水平,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若血糖波动较大,需调整饮食结构或减少排骨的摄入频率。 4、营养搭配: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排骨时,应搭配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面包等。避免与高糖食物同食,如甜点或含糖饮料,以防止血糖快速升高。 5、个体差异: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对食物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确保饮食安全合理。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应注意均衡营养,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糖,遵循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病情。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关注肾结石0.8cm,严重吗怎么治疗?
肾结石0.8cm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方式治疗,严重程度取决于结石位置和症状表现。肾结石通常由饮食不当、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遗传因素、饮水不足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节: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菠菜、动物内脏等,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有助于减少结石形成。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稀释尿液。 2、药物排石:对于小于1cm的结石,可尝试药物排石。常用药物包括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0.4mg每日一次,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10mg每日三次,以及利尿剂如氢氯噻嗪25mg每日一次,有助于放松输尿管并促进结石排出。 3、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0.5-2cm的结石,通过体外冲击波将结石击碎,使其更容易通过尿液排出。术后需多饮水并定期复查,避免结石残留或复发。 4、输尿管镜碎石:对于位置特殊或体外冲击波碎石无效的结石,可采用输尿管镜碎石术。通过内镜直接进入输尿管,利用激光或气压弹道将结石击碎并取出,创伤小且恢复快。 5、预防复发:定期监测尿液pH值和尿钙水平,避免长期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适当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促进代谢和预防结石形成。 肾结石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盐、高蛋白饮食,每日保持适量运动,如快走、瑜伽等,有助于改善代谢和预防结石复发。同时,定期复查和监测尿液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老年人高血压检查哪些项目?
老年人高血压可通过血压测量、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式检查。高血压通常由遗传、饮食、肥胖、压力、疾病等因素引起。 1、血压测量: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基本方法,通常采用袖带式血压计,测量时需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波动。定期监测血压有助于了解血压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有助于评估高血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高血脂、高血糖、肾功能异常等可能与高血压相关,需针对性治疗。 3、尿液检查:尿液检查可评估肾脏功能,高血压长期未控制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尿蛋白、尿糖等指标的异常提示肾脏病变,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心电图:心电图检查可评估心脏功能,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心律失常等病变。心电图异常提示心脏受损,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5、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肥大、心力衰竭等病变。超声心动图异常提示心脏受损,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老年人高血压的日常护理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快、戒烟限酒等。低盐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保持心情愉快、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血压波动风险。定期复查血压和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如何快速治疗焦虑症?
焦虑症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放松训练、社会支持等方式快速缓解。焦虑症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创伤、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焦虑症的核心方法,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暴露疗法通过逐步接触恐惧源,降低对特定情境的焦虑反应。正念疗法通过培养对当下的觉察,减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2、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50mg每日一次、帕罗西汀20mg每日一次,可调节神经递质平衡。苯二氮卓类药物如阿普唑仑0.25mg每日三次,短期内缓解急性焦虑症状。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10mg每日两次,用于控制躯体症状如心悸。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加重焦虑症状。 4、放松训练:渐进性肌肉放松法通过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降低整体紧张度。深呼吸练习采用腹式呼吸,每分钟6-8次,增加副交感神经活动。冥想训练每天15-20分钟,培养内心平静感。 5、社会支持:加入焦虑症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并获得情感支持。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表达内心感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获得个性化指导。 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核桃,有助于改善脑部功能。规律进行瑜伽或太极等身心练习,促进身心放松。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压力积累,是长期管理焦虑的关键。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吃完饭胃疼、恶心、想吐怎么回事?
吃完饭胃疼、恶心、想吐可能由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胃炎、食物过敏、胆囊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 1、消化不良:进食过快或过多会导致胃部负担加重,胃酸分泌过多引发不适。建议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饭后适当散步促进消化。 2、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灼烧感和恶心。避免高脂肪、辛辣食物,减少咖啡和酒精摄入,饭后保持直立姿势,避免立即躺下。 3、胃炎:胃黏膜炎症会导致胃痛和恶心。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需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 4、食物过敏:对某些食物过敏会引发胃肠道反应。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坚果等。建议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 5、胆囊疾病:胆囊炎或胆结石会导致饭后右上腹疼痛和恶心。可能与高脂饮食、肥胖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需通过B超检查确诊,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片,严重时需进行胆囊切除术。 饮食上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鱼、蔬菜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运动方面,饭后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促进胃肠蠕动。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骨折 鼓膜穿孔 结肠损伤 颗粒细胞瘤 鳞状细胞癌 肺泡微结石症 输入袢综合征 淋巴细胞减少症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