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双相障碍可以治疗好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飞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造成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

双相情感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内分泌紊乱等原因引起。该疾病表现为情绪极端波动,需通过药物及心理干预综合治疗。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显著增高。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情绪调节相关脑区功能,目前发现多个易感基因位点与疾病相关。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早期识别情绪异常波动。

2、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与躁狂抑郁发作密切相关。这类化学物质负责神经元间信号传递,其分泌紊乱可能导致情绪调节系统功能障碍。临床常用心境稳定剂通过调节递质水平控制症状。

3、脑结构异常

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等情绪调控相关脑区体积或功能异常常见于患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部分脑区代谢活动改变,这些结构性变化可能影响认知与情绪处理能力。神经可塑性训练可能帮助改善部分功能缺陷。

4、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压力、创伤经历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易感个体发病。不良应对方式与缺乏社会支持会加剧症状,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患者建立适应性应对策略。保持规律作息与压力管理有助于预防发作。

5、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等内分泌问题可能参与疾病发生。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加剧情绪不稳定,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相关内分泌疾病。部分患者需要配合激素调节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保持规律生活节奏,避免过度刺激与睡眠剥夺。均衡饮食中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适量运动有助于稳定情绪。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以提供有效支持。出现情绪剧烈波动或自杀念头时需立即就医。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双相抑郁症的症状?

双相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精力异常变化、睡眠障碍等。双相抑郁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表现,患者可能经历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交替循环。典型症状有情绪波动剧烈、活动量显著改变、认知功能受损、自杀意念风险增加、社会功能下降等。

1、情绪波动剧烈

患者在躁狂期可能出现异常兴奋、过度自信或易怒,抑郁期则表现为持续悲伤、兴趣丧失。这种情绪变化通常无明显外界诱因,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躁狂发作时可能伴随冲动消费、冒险行为,抑郁期常见自责无助感。情绪转换周期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混合状态。

2、活动量显著改变

躁狂期常见活动量激增、睡眠需求减少但仍精力充沛,可能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工作。抑郁期则表现为行动迟缓、回避社交活动,甚至基本生活自理困难。这种活动水平变化常影响工作学习效率,躁狂期可能过度承诺无法完成的任务,抑郁期则出现长期缺勤。

3、认知功能受损

躁狂发作时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语言表达可能语速过快且内容跳跃。抑郁期则出现记忆力减退、决策困难、思维迟缓等表现。部分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永久性损害风险,尤其在未规范治疗情况下。认知症状可能早于情绪症状出现,具有预警价值。

4、自杀意念风险

抑郁相自杀风险显著增高,约25-50%患者曾尝试自杀。混合发作期风险更高,因患者同时具备抑郁情绪与躁狂期行动力。自杀意念常伴随绝望感、无价值感,部分患者会详细规划自杀方式。需要特别关注突然情绪好转现象,可能是实施自杀计划前的伪装。

5、社会功能下降

症状持续期人际关系常严重受损,躁狂期可能与人过度亲密或发生冲突,抑郁期则回避接触。约60%患者出现职业功能损害,频繁更换工作或失业。青少年患者多见学业中断,老年患者可能被误诊为痴呆。功能恢复往往滞后于症状缓解,需要系统康复训练。

双相抑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建议家属学习疾病知识,识别复发早期征兆如睡眠模式改变。运动疗法可作为辅助手段,但躁狂期需防止过度消耗。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量增加欧米伽3脂肪酸摄入。任何治疗方案调整都应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增减药物。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双相障碍的人很聪明?

双相障碍与智力水平无直接关联,患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受疾病波动影响。双相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极端波动,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可能涉及遗传因素、脑结构异常、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压力、创伤事件等多种诱因。

1、情绪波动影响认知

躁狂期可能出现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此时患者可能表现出语言流畅或创意增多,但伴随判断力下降。抑郁期则常见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这种阶段性认知变化易被误认为智力差异。临床需通过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控制症状,帮助恢复认知稳定性。

2、共病干扰评估

约半数患者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焦虑障碍,这些共病可能掩盖真实认知水平。神经心理学测试显示,患者在执行功能、工作记忆等方面存在波动性损伤。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功能损害,但需配合拉莫三嗪等药物预防复发。

3、创造力假说争议

部分研究提出躁狂期联想能力增强可能与艺术创造力相关,但缺乏大规模证据支持。实际创作产出更多依赖症状稳定期,奎硫平等药物维持治疗有助于保持创作持续性。过度强调疾病与天赋的关联可能延误规范治疗。

4、社会功能损害

疾病反复发作可导致职业和社交能力退化,这种功能下降常被误读为智力变化。规范化治疗可使多数患者恢复病前功能水平,阿立哌唑等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适合长期维持治疗。

5、个体差异显著

患者病前智力基础、教育程度、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共同决定功能结局。早期诊断和喹硫平联合治疗能最大限度保护认知功能,避免将症状波动简单归类为智力特质。

双相障碍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刺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营养方面注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定期复诊调整药物方案。家属需学习疾病知识,避免过度解读症状表现,建立稳定的康复支持环境。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双相情感障碍能生孩子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般可以生育,但需在病情稳定期并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妊娠可能受药物副作用、遗传风险、情绪波动等因素影响,建议孕前接受精神科和产科联合评估。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规范治疗下达到症状缓解半年以上时,妊娠相对安全。情绪稳定剂如丙戊酸钠可能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需在孕前3-6个月更换为拉莫三嗪等相对安全药物。碳酸锂在妊娠早期使用需密切监测胎儿心脏发育,哺乳期需评估药物乳汁分泌量。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建立应对妊娠期压力技能,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患者对生育焦虑的错误认知。

病情未控制时妊娠可能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重度抑郁发作可能伴随自杀倾向或胎儿营养不良,混合发作时冲动行为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快速循环型患者妊娠期复发概率较高,需加强血药浓度监测。有家族遗传史者后代患病概率较常人高,建议进行遗传咨询。产后是复发高峰期,需预防围产期抑郁发生。

计划妊娠前应与精神科医生共同制定药物调整方案,妊娠期间每月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和胎儿超声检查。产后需保证充足睡眠并建立育儿支持系统,避免过度疲劳诱发情绪波动。哺乳期用药选择需权衡婴儿暴露风险与停药复发风险,必要时可采用配方奶喂养。定期参加患者互助小组有助于获得情感支持和育儿经验分享。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双相情感障碍能治好吗?

双相情感障碍通过规范治疗通常可以控制症状,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干预。该疾病需长期管理,部分患者可实现临床治愈。

1、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可控制躁狂和抑郁发作,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对混合发作有效。抗抑郁药需谨慎联用以防转躁风险。药物选择需根据发作类型、共病情况个体化调整,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不良反应。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识别情绪波动触发因素,改善应对策略;家庭治疗可减少环境刺激因素;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能稳定生活作息。心理干预需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尤其对残留症状及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3、物理治疗

改良电休克治疗适用于严重自杀倾向或药物治疗无效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相有缓解作用。物理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通常作为二线治疗方案,需配合药物维持疗效。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睡眠周期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适度运动可调节多巴胺水平,避免酒精咖啡因等精神活性物质。建立情绪监测日记能早期识别复发征兆,这些自我管理措施可减少发作频率。

5、社会支持干预

加入患者互助组织提供同伴支持,职业康复训练帮助恢复社会功能,家属教育计划改善家庭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系统能显著降低复发率,是长期康复的重要保障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建立医患治疗联盟,坚持门诊随访。日常注意记录情绪变化、睡眠质量和应激事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刺激。均衡饮食中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出现睡眠紊乱或情绪波动加剧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多数患者通过系统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热门标签

胆囊炎 天疱疮 喉原位癌 尿道狭窄 乳头皲裂 勃起功能障碍 骨恶性淋巴瘤 颈椎骨质增生 慢性颈淋巴结炎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