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创面可通过清洁消毒、药物涂抹、包扎保护等方式处理。
烧伤后应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20分钟降低局部温度,避免热力持续损伤深层组织。浅二度烧伤可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再均匀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或湿润烧伤膏,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深二度及以上烧伤需清除坏死组织后,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严重者需手术植皮。处理时避免撕扯水疱表皮,不可涂抹牙膏、酱油等异物。创面包扎后每日观察渗出情况,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恢复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创面愈合前禁止接触生水。
眼部化学烧伤可通过冲洗眼部、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
眼部化学烧伤发生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部,冲洗时间至少15分钟,以稀释和清除化学物质。冲洗时需翻开眼睑,确保彻底清洁。冲洗后可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眼部干燥。若角膜损伤严重,可能需要使用角膜修复药物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愈合。对于严重化学烧伤导致角膜穿孔或严重瘢痕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或羊膜移植手术。化学烧伤可能由酸性或碱性物质引起,通常表现为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
发生眼部化学烧伤后应及时就医,避免揉搓眼睛,遵医嘱使用药物并定期复查。
烧伤后贫血通常与大量体液丢失、红细胞破坏、骨髓造血抑制等因素有关。烧伤可能导致急性失血、炎症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营养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等机制引发贫血。
烧伤后体液大量渗出可导致血液浓缩和红细胞破坏,严重烧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使红细胞直接流失。深度烧伤还可能损伤骨髓微环境,影响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烧伤创面继发感染时,炎症因子会干扰铁代谢并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蛋白质和铁元素通过创面持续丢失,加之烧伤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均可能导致造血原料不足。部分患者因疼痛应激反应引发消化道出血,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
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百分之二十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儿童和老年人因代偿能力较弱风险更高。电击伤或化学烧伤可能直接破坏红细胞膜结构导致溶血。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药物相关性贫血,多次手术清创也会增加失血量。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烧伤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轻度贫血可通过高蛋白饮食配合铁剂补充改善,严重贫血需考虑输血治疗。恢复期要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量补充动物肝脏、瘦肉、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氧耗,创面护理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加重贫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必要时进行造血功能评估。
烧伤可能导致血压低,主要与体液丢失、血管通透性增加、疼痛刺激、感染性休克、心肌抑制等因素有关。烧伤后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可能引发低血压甚至休克。
烧伤后皮肤屏障受损,大量血浆样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同时烧伤创面释放的炎症介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加重体液丢失。这种体液重新分布可造成血液浓缩和循环血量不足,心脏每搏输出量下降,最终表现为血压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湿冷等表现,需及时补液纠正。
严重烧伤时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这些炎症介质不仅增加血管通透性,还会导致血管扩张和心肌收缩力下降。当烧伤面积超过体表面积的15%时,可能出现烧伤休克,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心率增快、意识改变等。此时除补液外,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烧伤创面易继发感染,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革兰阴性菌释放的内毒素可激活炎症级联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患者除血压下降外,还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呼吸急促等表现,需积极抗感染治疗。深度烧伤伴随剧烈疼痛时,强烈的神经反射也可能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
大面积烧伤后心肌可能受到抑制,与缺氧、酸中毒、心肌抑制因子释放等有关。心功能不全可进一步加重低血压,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烧伤后应激性心肌病,表现为可逆性左心室功能减退。这种情况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必要时给予正性肌力药物支持。
烧伤患者应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是关键,可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计算补液量。同时需保持创面清洁,预防感染,适当镇痛,维持电解质平衡。对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液体管理和循环支持治疗,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电击伤三度烧伤一般需要3-6个月恢复,具体时间与烧伤面积、深度、感染控制及个体差异有关。
电击伤导致的三度烧伤属于全层皮肤损伤,可能累及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早期处理包括清创、抗感染和创面覆盖,中期需通过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缺损,后期需进行瘢痕管理和功能康复。小面积烧伤在规范治疗下可能3个月内愈合,但大面积或伴有严重感染的创面恢复期可能延长至6个月以上。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瘢痕增生、关节挛缩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并调整治疗方案。
恢复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等,帮助组织修复。避免抓挠创面,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遵医嘱使用硅酮凝胶或压力衣抑制瘢痕增生,同时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功能障碍。若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需立即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