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结肠息肉术怎么做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有什么区别?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的范围和性质。结肠息肉通常指结肠内单个或多个良性肿瘤样病变,而息肉病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结肠内广泛多发的息肉,且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1、病变范围:结肠息肉多为孤立性病变,可能单发或多发,但数量有限。息肉病则表现为结肠内大量息肉,数量可达数百甚至上千个,病变范围广泛,常累及整个结肠。

2、遗传性质:结肠息肉多为后天因素引起,与饮食习惯、炎症等因素相关。息肉病则具有明显的遗传性,常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常有家族史。

3、癌变风险:结肠息肉的癌变风险较低,尤其是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息肉病的癌变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几乎100%的患者在40岁前会发生癌变。

4、伴随症状:结肠息肉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腹痛、便血等。息肉病患者常伴有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且症状较为严重,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5、治疗方式: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治疗,如息肉较大或癌变风险高,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息肉病的治疗较为复杂,常需定期内镜监测,必要时进行全结肠切除术以预防癌变。

日常饮食中应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息肉形成。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家族中有息肉病或结肠癌病史者,早期发现和治疗息肉,降低癌变风险。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老年人结肠息肉怎么治?

老年人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结肠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饮食结构、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1、内镜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常用的治疗方式。EMR适用于较小的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后切除;ESD适用于较大或扁平息肉,通过剥离黏膜层完整切除病灶。这两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是首选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息肉或术后预防复发,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100mg/日、塞来昔布200mg/日或舒林酸200mg/日。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活性,减少息肉形成。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胃肠道副作用。

3、饮食调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多食用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如燕麦、糙米、黑豆、西兰花、苹果等。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控制每日脂肪摄入量在总热量的30%以下。

4、定期复查:结肠息肉切除后需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监测复发情况。一般建议术后1年复查,若无异常可每3-5年复查一次。对于高危人群,如多发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复查间隔应缩短至6-12个月。

5、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保持正常体重,BMI控制在18.5-24.9之间。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老年人结肠息肉治疗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降结肠息肉怎么治疗?
降结肠息肉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具体方法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同时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确定后续治疗方案。降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异常增生组织,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长期存在可能发展为结肠癌,需及时干预。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首选方法,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通过结肠镜进入肠道,使用电切或圈套器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是否有复发或新发息肉。 2、腹腔镜手术适用于较大或位置特殊的息肉。通过在腹部开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切除息肉及周围部分肠壁。术后恢复较快,但需注意术后护理,避免感染。 3、开腹手术适用于息肉较大、疑似恶变或内镜无法切除的情况。通过腹部切口直接切除病变肠段,术后需住院观察,恢复时间较长,但能彻底清除病灶。 4、术后需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确定后续治疗。若为良性息肉,定期复查即可;若为恶性或高度不典型增生,可能需进一步化疗或放疗。同时,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复发。 5、生活习惯的调整对预防息肉复发至关重要。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也能降低息肉复发的风险。 降结肠息肉的治疗需根据息肉大小、位置及病理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结合病理检查和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保障肠道健康。定期复查和健康管理是长期控制的关键。
亢晓冬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在结肠镜下有什么特征?
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在结肠镜下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颜色异常等特征,需及时进行病理活检以确诊。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评估乙状结肠息肉癌变的重要手段,通过镜下观察结合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1、形态不规则:癌变的乙状结肠息肉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边缘模糊或呈分叶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镜下可见息肉表面凹凸不平,有时伴有溃疡或出血。这些形态特征提示息肉可能存在恶性变化,需进一步病理检查确认。 2、表面粗糙:癌变的息肉表面常表现为粗糙、颗粒状或结节状,失去正常黏膜的光滑外观。镜下观察可见表面有糜烂、坏死或分泌物附着,这些改变与正常息肉的光滑表面形成鲜明对比,是癌变的重要线索。 3、颜色异常:癌变的乙状结肠息肉在镜下常呈现为颜色不均匀,可能伴有红斑、白斑或色素沉着。正常息肉通常为淡红色或粉红色,而癌变息肉颜色深浅不一,有时呈现为暗红色或灰白色,提示组织发生恶性变化。 4、病理活检:结肠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的乙状结肠息肉时,需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活检标本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确定息肉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是否存在癌变。病理检查是确诊乙状结肠息肉癌变的关键步骤,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5、治疗方案:乙状结肠息肉癌变的治疗需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术、手术切除及辅助化疗。内镜下切除术适用于早期癌变,通过结肠镜将息肉完整切除,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或深部浸润的癌变,需切除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辅助化疗用于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治疗效果。 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在结肠镜下具有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颜色异常等特征,需结合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和评估乙状结肠息肉癌变的重要手段,通过镜下观察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的区别?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局部增生,而息肉病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结肠内多发息肉,且易癌变。治疗上,结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息肉病则需定期监测和手术干预。 1、结肠息肉通常是单发或少量多发,多为良性,可能与长期炎症、饮食习惯或年龄增长有关。内镜下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常见方法包括电切术、冷切除术和黏膜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复发。 2、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表现为结肠内大量息肉,且癌变风险极高。患者需从青少年期开始定期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全结肠切除术,以降低癌变风险。 3、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健康饮食、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戒烟限酒等。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早期发现并干预。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的区别在于数量、遗传性和癌变风险,治疗和监测策略也因病情不同而异,早期发现和干预是关键。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热门标签

流产 狂犬病 包皮嵌顿 骨软骨病 颈动脉体瘤 强迫性障碍 溶血性贫血 肩关节半脱位 筛窦恶性肿瘤 脱发性毛囊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