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剂量为1岁1mg,2~3岁2mg,4~7岁3mg,
脊髓灰质炎8~12岁4mg,12岁以上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人,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②每日测血压2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③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小儿麻痹症 http://www.fh21.com.cn/guke/xhmb/
小儿麻痹症早期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低热、咽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疼痛、肌肉无力或感觉异常,这些症状出现后1-2天内可能发展为弛缓性瘫痪。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受累肌群出现不对称性瘫痪,以下肢瘫痪最为常见。
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出现疑似症状需立即就医隔离治疗。
小儿麻痹症可通过接种疫苗、保持卫生习惯、避免接触传染源等方式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主要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用生水、不吃被污染的食物。避免接触传染源指在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不与患者密切接触。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导致肢体瘫痪。
日常生活中应确保儿童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发热、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小儿麻痹症通常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可经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感染者分泌物进入人体。病毒首先在咽部和肠道黏膜繁殖,随后侵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当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选择性破坏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弛缓性瘫痪。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或近期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按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我国采用2月龄开始接种的灭活疫苗序贯程序,基础免疫共4剂次。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流行期间减少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小儿麻痹症是指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的肌肉麻痹。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等类似感冒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肢体疼痛、肌肉无力,严重时会导致弛缓性瘫痪,以下肢不对称性瘫痪最为常见。少数患者可能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该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在疫苗普及前曾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主要通过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预防,我国实行计划免疫程序,婴儿需在2、3、4月龄各接种一剂脊灰灭活疫苗,4岁时加强一剂。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培养儿童勤洗手的习惯。如发现儿童出现发热伴肢体无力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瘫痪病人起床辅助器具主要有电动起床器、移位滑板、护理床、起身带、床边扶手等。这些工具可帮助护理人员或患者本人完成起床动作,降低护理难度和跌倒风险。
一、电动起床器电动起床器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平稳抬升,可调节不同倾斜角度帮助患者从卧位过渡到坐位。部分产品配备遥控功能,患者可自主操作。适用于上肢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患者,使用时需注意检查电源稳定性。
二、移位滑板移位滑板采用低摩擦材质制作,可辅助患者从床铺转移到轮椅。护理人员将滑板置于患者臀部下,通过滑动完成位置转移。需配合防滑垫使用,避免快速滑动导致皮肤擦伤。适合体重较轻的截瘫患者。
三、护理床多功能护理床具备背部和腿部升降功能,部分型号配备侧翻辅助装置。可分段调节床面角度,实现渐进式起身。选择时需考虑床体承重能力与患者身高匹配度,建议选用带有防跌落护栏的款式。
四、起身带起身带为织物材质的长条形辅助带,固定于床架或墙体制动点。患者通过抓握带子借力完成起身动作,护理人员也可协助拉动。需定期检查固定端牢固度,避免织物磨损断裂。适合肌力三级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
五、床边扶手床边扶手通常为L型金属支架,安装在床沿提供抓握支点。患者可利用上肢力量配合扶手完成体位转换。安装时需确保支架与床体连接稳固,高度应根据患者坐高个性化调节。不建议完全丧失上肢功能者单独使用。
选择起床辅助器具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残存功能、护理环境及经济条件。建议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适应性训练,定期检查器具安全性。同时配合肢体被动活动、体位摆放等护理措施,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对于完全丧失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应优先考虑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协助。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