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1.手术治疗 手术时首先应详细探查,包括腹腔灌洗,盆腹腔脏器及盆腔,腹膜后淋巴结的触诊和横膈,腹膜,大网膜的的多点活检,以进行准确的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分为彻底手术和保留生育机能的保守性手术。彻底手术的范围包括双侧附件、子宫、大网膜、阑尾切除和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肿瘤在盆腔有广泛种植转移的病人,主张尽可能做肿瘤细胞减灭术。williams等人报道手术切除干净的病人,术后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为83%,基本切净者(残存瘤直径<2cm)完全缓解率为59%,而部分切除者(存瘤直径>2cm)术后化疗的完全缓解率为42%。因而尽管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对联合化疗敏感,但手术中尽量将肿瘤切除干净仍是—个治疗成功的关键。
2.化学治疗 由于卵巢瘤很早扩散,手术时多数病例已不能清除病灶,而且放疗的效果及应用也很有限,因此全身性化疗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一些晚期病人,经化疗后肿块可以缩小,为再次手术时创造有利条件。
治疗恶性卵巢肿瘤迄今无统一化疗方案,原则是:①大剂量间歇用药较小剂量持续用药为佳;前者指每疗程用药1周左右,间歇3~4周左右,既能达到有效的抗肿瘤作用,又有利于机体消除毒性及恢复免疫功能。②联合化疗较单一化疗疗效为佳:近代多趋向联合用药,但须注意联合化疗毒性反应较重。③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的化疗药,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④按组织类型制定不同化疗方案。近年来卵巢癌常用化疗方案如下。
(1)上皮性癌及性索问质肿瘤多用
(1)PAC方案:CTX 400mg 静脉注入 第一天
ADM 40mg 静脉注入 第二天
DDP 80mg 腹腔注入 第三天
(2)CFP方案:CTX 400mg 静脉注入 第一天
5FUl50mg 腹腔注入 第二天
DDP 80mg 腹腔注入 第三天
(3)CP方案:CXR 200mg 静脉注入 连用5天
DDP 40mg 静脉点滴 连用5天
(4)CHFP方案:5FUl000mg 静脉点滴 第1天或第8天
DDP 40mg 静脉点滴 第1天、第8天
CTX l00mg 口服一日2次 第2~7天及9~16天
(2)生殖细胞肿瘤及肉瘤多用
(1)VAC方案:VCR 2mg 静脉注入 第l天
ACD 300ug 静脉点滴 第2~6天
CTX 300mg 静脉注入 第2~6天
(2)FAC方案:5Fulooomg 静脉点滴 连用5天
ACD 300ug 静脉点滴 连用5天
CTX 300mg 静脉注入 连用5天
(3)PVB方案:VLB 20mg(或VCR2mg) 静脉注入 第1天
BLM 30mg 肌肉或腹腔注入 第2天
DDP 20~30mg静脉点滴或腹腔注入 第1~5天
以上各方案每疗程一般间隔3~4周,具体情况应视病人体质、反应程度、血象及肝、肾功能等情况而定。用药至少4~6个疗程,晚期或不敏感的肿瘤化疗者,疗程应多些,一般第1年8~10个疗程,第2年减少到3~4个疗程。
(四)放射免疫治疗 卵巢恶性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差别很大,卵巢内胚窦瘤,未成熟畸胎瘤,胚胎癌最不敏感,卵巢上皮癌及颗粒细胞癌中度敏感,无性细胞瘤最敏感,手术后再用放疗多能控制。由于卵巢癌较早发生腹腔转移,因此照射范围包括腹腔及盆腔。肝、肾区加以保护,以免造成放射性损伤。放射量全腹腔为3000cGY~5000cGY/6~8周。
内照射是指腹腔内注入肢体金(198AU)或磷(32P),可使腹腔表面达到外照射不易达到的剂量,由于其穿透性有限,可用以治疗腹腔内表浅转移,镜下残留肿瘤或I期肿瘤术时破裂者,以提高五年存活率。缺点是腹腔必须无粘连,使放射性同位素分布均匀,否则可引起肠道损伤,造成严重后果。一般198AU量为120~150毫居里,32P为10~20毫居里。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卵巢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nc/
妇科炎症选择中医或西医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决定。中医擅长调理体质和慢性炎症,西医对急性感染和明确病原体更有效。
1、急性感染:
西医治疗急性妇科炎症优势明显,如细菌性阴道炎、淋病奈瑟菌感染等。通过分泌物检查可快速明确病原体,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中医在急性期多作为辅助手段,配合清热解毒方剂缓解症状。
2、慢性炎症:
中医对反复发作的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等更具优势。通过辨证施治,采用当归芍药散、完带汤等方剂调节气血阴阳。西医对慢性炎症多采用长期抗生素治疗,可能引起菌群失调。
3、体质调理: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对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反复感染效果显著。通过健脾祛湿、补肾固本等治法改善内环境。西医缺乏系统的体质调理方案,多局限于抗感染治疗。
4、诊断手段:
西医拥有阴道镜、B超、病原体培养等精准检测技术,对器质性病变诊断明确。中医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对功能性疾病判断更敏锐,但缺乏客观指标。
5、副作用控制:
中药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调理,但起效较慢。西药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需定期监测。两者结合可优势互补。
建议根据病情特点选择治疗方式,急性期优先西医控制感染,慢性期可考虑中医调理。治疗期间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棉质内裤需每日更换,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复查,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
卵巢癌手术后化疗主要为了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术后化疗的必要性取决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手术彻底性、患者身体状况及基因检测结果五个关键因素。
1、肿瘤分期:
早期卵巢癌术后可能无需化疗,但II期以上患者通常需要辅助化疗。肿瘤分期越晚,癌细胞扩散范围越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肉眼不可见的微转移灶。化疗药物能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消灭这些潜在威胁。
2、病理类型:
浆液性癌等高度恶性肿瘤对化疗较敏感,术后化疗效果显著。某些特殊类型如黏液性癌可能对化疗反应较差,但医生仍会根据个体情况评估获益风险比。病理报告中的分化程度也会影响化疗方案选择。
3、手术彻底性:
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要求残留病灶小于1厘米,但实际手术中可能存在难以切除的微小病灶。化疗能弥补手术局限性,尤其对于腹膜播散或淋巴结转移病例,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4、身体状况:
患者年龄、心肺功能、肝肾储备等决定化疗耐受性。医生会采用国际通用的体能状态评分系统评估,对合并慢性病患者可能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性。
5、基因检测:
BRCA基因突变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强,化疗获益更明显。分子分型检测可预测化疗效果,指导靶向药物联合使用。部分低危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可能豁免过度治疗。
术后化疗期间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易消化吸收的食材。适当进行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化疗相关疲劳,但应避免人群密集场所以防感染。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手足麻木等神经毒性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保持居住环境通风清洁,化疗后7-10天白细胞低谷期需特别注意体温变化。心理方面可通过正念冥想缓解焦虑,参加病友互助小组获得情感支持。
卵巢癌晚期扩散后生存期一般为6个月至2年,实际时间受到肿瘤扩散范围、病理类型、治疗方案、患者体质及并发症控制情况等因素影响。
1、扩散范围:
癌细胞扩散至腹腔脏器时生存期较短,若仅局部淋巴结转移可能通过减瘤手术延长生存。腹膜广泛种植转移常伴随恶性腹水,会加速器官功能衰竭。
2、病理类型:
高级别浆液性癌进展最快,低分化肿瘤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黏液性癌或交界性肿瘤进展相对缓慢,对化疗敏感者可能存活2年以上。
3、治疗方案:
含铂类联合化疗可使50%患者肿瘤缩小,但易产生耐药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能延缓进展,PARP抑制剂对BRCA突变患者效果显著。
4、患者体质:
体能状态评分≥2分者化疗耐受性差,营养不良或高龄患者生存期缩短30%-40%。合并肠梗阻或深静脉血栓会直接影响生存质量。
5、并发症控制:
有效控制癌性疼痛、腹水及感染可延长生存期。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胸腔引流缓解呼吸困难都能改善终末期症状。
建议晚期患者接受营养支持治疗,每日保证1.2g/kg蛋白质摄入,适量补充ω-3脂肪酸。疼痛管理可选用阶梯镇痛方案,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疼痛采用阿片类药物。心理疏导联合舒缓疗护能显著提升生存质量,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肢体功能。定期复查CA125及影像学可动态评估病情,出现新发症状需及时干预。
卵巢癌的B超检查可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信号,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病灶边界清晰度、囊实性成分比例、腹水情况以及邻近器官受累程度。
1、肿瘤定位:
B超能明确显示卵巢肿瘤的具体位置,区分单侧或双侧发病,判断肿瘤与子宫、输卵管的解剖关系。通过多切面扫描可精确定位病灶,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空间依据。
2、形态特征:
检查可清晰呈现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包括规则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恶性病灶多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囊实性混合结构常见乳头状突起或厚分隔,与良性肿瘤的薄壁光滑特征形成对比。
3、内部回声:
通过回声强度分析可判断肿瘤内部成分,纯囊性病变呈无回声,实性部分表现为低或混杂回声。恶性病灶常见不均匀回声伴后方衰减,钙化灶显示为强回声伴声影。
4、血流信号:
彩色多普勒能检测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恶性肿瘤多显示丰富杂乱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通常低于0.4。新生血管的异常分布模式是鉴别良恶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5、转移评估:
可探查盆腔积液量及腹膜种植灶,晚期病例可见大网膜增厚呈"饼状"改变。肝表面转移表现为被膜下低回声结节,腹水透声差提示可能存在癌细胞播散。
建议检查前保持膀胱适度充盈以提高图像质量,避免经期检查减少干扰。发现异常需结合肿瘤标志物CA125检测,必要时进行增强CT或MRI进一步确诊。日常注意观察腹胀、尿频等非特异性症状,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妇科检查配合B超筛查。
阳痿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中医或西医,两者各有优势。中医侧重整体调理,西医注重靶向干预,实际选择需结合病因、病程及患者耐受性。
1、中医优势:
中医治疗阳痿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整体功能。肾阳虚型常用右归丸温补肾阳,肝郁气滞型采用逍遥散疏肝解郁,气血不足型则用归脾汤补益气血。针灸选取关元、肾俞等穴位激发经气,配合艾灸增强温补效果。中药治疗周期较长但副作用较小,适合轻中度功能性阳痿及慢性病调理。
2、西医优势:
西医通过药物、器械等直接改善勃起功能。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可快速增强血流,适合心因性或轻度器质性阳痿。真空负压装置通过物理方式诱导勃起,适用于药物禁忌患者。低强度冲击波治疗可促进血管新生,对血管性阳痿有明确疗效。西医起效快、效果量化明确,适合急性发作或明确器质病变者。
3、病因差异:
心理性阳痿推荐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中医情志调理也有辅助作用。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导致的阳痿需先控制原发病,西医降糖药与中医滋阴活血法可协同应用。血管性病变需评估是否需血管手术,术后配合中药活血化瘀可改善预后。明确病因是选择疗法的关键,器质性病变往往需要西医主导治疗。
4、疗程特点:
中医治疗通常需3-6个月,通过调理体质实现根本改善。西医治疗多数1-2周见效,但需持续用药维持效果。对于病程较长的慢性阳痿,建议中医基础治疗联合西药应急使用。术后康复期采用中药可减少西药依赖,中西医交替治疗能降低耐药性风险。
5、副作用管理:
西药常见头痛、面部潮红等血管扩张反应,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中药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需根据体质调整配伍。中西医结合时可错开用药时间,如西药按需使用、中药早晚服用,避免相互作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尤其长期联合用药者。
建议根据体检结果制定个性化方案,器质性病变优先考虑西医,功能紊乱可尝试中医调理。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饮食增加牡蛎、核桃等含锌食物。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夫妻共同参与治疗可缓解心理压力。治疗期间定期复诊评估效果,必要时调整中西医治疗比重。吸烟酗酒会加重血管损伤,需严格戒除。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