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老年人经常出现腰背、四肢骨关节等部位疼痛,这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甚至看成是“家常便饭”,往往不去医院检查,照常工作生活;或自认为是骨质增生、风湿,多就诊于医院的骨科、风湿科或中医科。有的患者觉得是年纪大了出现骨质疏松,得补钙。当骨痛持续一段时间不缓解,老年朋友们就该注意了,还有一种容易被人忽视,也常被误诊的导致多部位骨痛的恶性疾病,它就是多发性骨髓瘤。
骨癌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2-3:1。起病隐袭,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骨关节痛、贫血、发热、感染、出血、肾功能不全、消化道症状(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症状(四肢麻木)以及骨骼变形、病理性骨折等。由于上述症状并不具有特征性,确诊靠骨髓穿刺、活检,血清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及骨骼X摄片等检查,该病首诊误诊率极高。笔者就曾接诊过数例从骨科、风湿科及肾内科转诊的患者。由于MM是一种恶性肿瘤,治疗主要靠化疗,预后不好,患者生存期一般只有3年左右,最后可能死于感染、出血、肾功能衰竭等情况。有些病人就诊较晚,可能在就医时即已经出现了肾功能不全、脊柱骨骨折导致截瘫等严重情况,这就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骨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guai/
跖骨痛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矫形器具、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跖骨痛通常由足部劳损、跖趾关节病变、神经卡压、应力性骨折、痛风性关节炎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减少足部负重活动是基础治疗措施,建议选择软底鞋或使用足弓支撑垫分散压力。急性期需避免跑步、跳跃等冲击性运动,必要时可短期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夜间可通过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
2、物理治疗超声波治疗能促进炎症吸收,冲击波疗法适用于慢性跖筋膜炎。冰敷可每次15分钟缓解急性疼痛,热敷则适合慢性期改善血液循环。定制化康复训练包括足底筋膜牵拉、脚趾抓毛巾等动作,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3、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疼痛肿胀,严重者可短期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片适用于 Morton 神经瘤病例,秋水仙碱则针对痛风发作期。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4、矫形器具定制矫形鞋垫能矫正足弓异常受力,前足减压垫可减轻第二至第四跖骨头压力。夜间使用跖骨固定带维持足部中立位,糖尿病患者需选择无创透气材质。器具使用需配合步态调整训练。
5、手术治疗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行跖骨截骨矫形术或神经松解术,微创关节镜适用于滑膜清理。术后需配合渐进性负重训练,骨质疏松患者需评估内固定稳定性。所有术式均存在感染、延迟愈合等风险。
日常建议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可作为替代锻炼方式。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定期进行足底筋膜放松按摩,发现持续疼痛或畸形应及时复查。长期站立工作者建议每2小时进行足部伸展活动。
尾脊骨痛可能由尾骨损伤、久坐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盆腔炎症、尾骨肿瘤等原因引起。尾脊骨痛通常表现为局部压痛、活动受限、放射痛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尾骨损伤尾骨受到外力撞击或跌倒时可能发生骨折或脱位,导致尾脊骨痛。疼痛在坐立或排便时加重,可能伴随局部肿胀。急性期需避免压迫尾骨,使用环形坐垫分散压力。慢性疼痛可尝试热敷或低频电刺激治疗,严重移位需骨科手法复位。
2、久坐压迫长期保持坐姿会使尾骨持续受压,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慢性劳损。常见于办公室人群和长途司机,疼痛呈钝痛且随时间延长加重。建议每小时站立活动5分钟,使用记忆棉坐垫,配合瑜伽中的猫牛式伸展缓解肌肉紧张。
3、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第四五节或腰骶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根,引起牵涉性尾脊骨痛。多伴随下肢麻木或放射痛,咳嗽时症状加剧。需通过腰椎MRI确诊,轻症可采用牵引和甲钴胺营养神经,重症需考虑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4、盆腔炎症女性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刺激骶韧带,引发放射性尾脊骨痛。疼痛具有周期性特征,妇科检查可见附件区压痛。需进行盆腔超声和CA125检测,抗生素治疗可选择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慢性期可辅以中药灌肠。
5、尾骨肿瘤脊索瘤或转移性肿瘤侵蚀尾骨时,可能引起进行性加重的夜间痛。CT显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需穿刺活检明确性质。早期局限病变可手术切除,晚期需结合放疗和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疼痛剧烈时可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控制。
尾脊骨痛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骑自行车或硬质座椅久坐,睡眠时选择侧卧姿势减轻尾骨压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适度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增强核心肌群。急性期疼痛可使用冰敷缓解,慢性疼痛可尝试针灸八髎穴。若疼痛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诊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
背上肩胛骨痛可能由肌肉劳损、颈椎病、肩周炎、胸椎小关节紊乱、胆囊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理疗、药物治疗、手法复位、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肌肉劳损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使用肩背部肌肉可能导致劳损性疼痛,常见于伏案工作或搬运重物后。疼痛多呈酸胀感,活动时加重。建议调整坐姿,每小时进行肩部环绕运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若疼痛持续超过一周,需排除其他病因。
2、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能引发牵涉性肩胛区疼痛,常伴有颈部僵硬和上肢麻木。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时,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骨内侧缘。可尝试颈椎牵引治疗,使用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营养神经和缓解炎症。
3、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可能引起肩胛骨周围放射性疼痛,特征为夜间痛和活动受限。冻结期患者可能出现梳头、穿衣困难。建议进行爬墙训练改善活动度,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洛索洛芬钠片等药物。
4、胸椎小关节紊乱胸椎关节突关节错位可能导致单侧肩胛骨深部锐痛,转身或深呼吸时加剧。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和局部压痛。需由专业医师进行关节复位治疗,配合超短波理疗消除软组织水肿,避免自行暴力推拿。
5、胆囊疾病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时,胆汁淤积刺激膈神经末梢,可能引起右侧肩胛下角放射性疼痛,多伴随右上腹绞痛和厌油症状。需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确诊,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严重者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日常应注意避免单侧背包负荷过重,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办公期间每45分钟做扩胸运动,游泳和瑜伽有助于增强背部肌肉稳定性。疼痛发作期减少提拉重物,饮食上控制高脂食物摄入。若出现持续夜间痛、体重下降或发热,须及时排查肿瘤或感染性疾病。建议疼痛超过两周不缓解时,至骨科或疼痛科进行X线、MRI等专项检查。
怀孕耻骨痛可通过调整姿势、使用骨盆带、适度运动、局部热敷、补钙等方式缓解。耻骨痛通常与激素变化、胎儿压迫、缺钙等因素有关。
1、调整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单侧卧位,坐下时在腰背部垫软枕支撑,双腿间夹枕头减轻骨盆压力。起床时先侧身再用手臂支撑缓慢起身,减少耻骨联合牵拉。日常行走步幅减小,上下楼梯单阶交替迈步。
2、使用骨盆带选择弹性材质的医用骨盆固定带,从后向前包裹髋部,松紧以插入两指为宜。每天佩戴不超过6小时,卧床时解除。骨盆带能稳定关节间隙,分散胎儿重量对耻骨的压力,但需注意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3、适度运动进行水中浮力训练或孕妇瑜伽,猫式伸展动作可放松骨盆肌肉。每天做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平躺屈膝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重复10次。避免突然转身、跷二郎腿等加重疼痛的动作。
4、局部热敷用40℃左右热毛巾敷于耻骨联合处15分钟,每日2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若出现皮肤发红或宫缩应立即停止,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慎用。
5、补钙每日摄入800-1000毫克钙,优先通过牛奶、豆腐、西蓝花等食物补充。缺钙可能导致韧带松弛加重疼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碳酸钙D3片等钙剂,避免与铁剂同服影响吸收。
建议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并在双腿间放置孕妇枕,穿软底平跟鞋减少行走震动。若疼痛放射至大腿或影响行走,可能提示耻骨联合分离超过10毫米,需及时产科就诊评估。妊娠晚期可尝试分娩球摇摆运动,产后6周内继续使用骨盆带帮助恢复。
骨癌患者可能出现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血钙等血指标升高。骨癌相关血液检查异常主要有碱性磷酸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血钙升高、血磷降低、肿瘤标志物异常等。
1、碱性磷酸酶升高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活跃的标志物,骨癌患者因肿瘤破坏正常骨组织并刺激新骨形成,导致该指标显著上升。溶骨性病变和成骨性病变均可引起碱性磷酸酶异常,但成骨肉瘤患者的升高幅度通常更为明显。该指标也可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有效治疗后可观察到数值下降。
2、乳酸脱氢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反映肿瘤代谢活跃程度,骨癌病灶快速生长时会导致细胞大量坏死,释放乳酸脱氢酶入血。该指标与肿瘤负荷呈正相关,晚期或转移性骨癌患者升高更显著。需注意心肌梗死、溶血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该指标异常。
3、血钙升高骨癌破坏骨组织时会释放大量钙离子入血,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易出现高钙血症。严重时可引起嗜睡、心律失常等症状。需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4、血磷降低肿瘤性骨病变可能干扰磷代谢,部分骨癌患者伴随血磷水平下降。这与肿瘤消耗、肾脏排磷增加等因素有关。低磷血症可能加重骨痛、乏力等症状,需通过实验室检查结合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5、肿瘤标志物异常某些特定类型骨肿瘤可能伴随特异性标志物升高,如尤文肉瘤可检测到EWS-FLI1融合基因,软骨肉瘤可能出现II型胶原标志物异常。但这些指标通常不作为诊断依据,需结合病理活检确诊。
骨癌患者应定期监测上述血液指标变化,配合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日常需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但高钙血症患者需限制含钙食物。适度进行低冲击运动如游泳有助于维持骨骼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理性骨折。出现持续骨痛、不明原因骨折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