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霍奇金病发生于B淋巴细胞, 病理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及淋巴细胞削减型. 主要沿邻近淋巴结转移,纵隔受侵多见, 较少侵犯结外器官。
【诊断要点】
1. 常见症状 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增大、质中或硬、 活动或融合。抗炎治疗时肿块可有暂时性的缩小。发生部位以颈部淋巴结最多见, 其次为纵隔、腋窝、腹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原发于纵隔淋巴结的HD常有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 盗汗, 体重减轻,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列为B组。
2. 临床检查 病理检查应做淋巴结切除活检而不是淋巴结穿刺, 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体格检查包括行为状态评分、全身浅表淋巴结、韦氏环、心肺、肝脾、腹部肿块、皮肤等。
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DH)、血沉、心电图和骨髓穿刺或活检是最基本的检查。可做免疫功能检查。
4. 影象学检查
(1) 胸部正侧位片。
(2) CT: 胸部CT检查纵隔淋巴结和肺,腹盆腔CT主要检查肝、脾和腹盆腔淋巴结。
(3) B超:腹盆腔B超可代替CT检查。
(4) 同位素扫描: 纵隔大肿块或淋巴结大肿块(>10 cm)时, 67镓同位素扫描应作为常规检查。
5. 临床分期
目前国内外主要根据Ann Arbor进行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应标明有无B组症状, 无B组症状为A。B组症状指下列症状:
(1) 连续3天不明原因发热超过38℃.
(2) 盗汗.
(3) 诊断前6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减轻>10%。
巨块型病变定义为:
(1) 纵隔肿瘤宽度超过第5和第6胸椎间胸廓最大横径的1/3;
(2) 肿块最大直径>10 cm。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淋巴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lb/膀胱癌分期通常采用TNM分期系统,分为0期至IV期。
0期属于非浸润性癌,肿瘤局限于膀胱黏膜层。I期肿瘤侵犯黏膜下层但未达肌层。II期肿瘤侵犯肌层但未突破膀胱壁。III期肿瘤突破膀胱壁并可能侵犯邻近器官如前列腺、子宫或阴道。IV期肿瘤出现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包括淋巴结、骨骼、肺或肝脏。TNM分期中T代表原发肿瘤范围,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M代表远处转移存在与否。
膀胱癌分期需结合膀胱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结果综合判断。早期发现有助于提高治愈概率,晚期治疗以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主。建议患者定期体检并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
上颌窦恶性肿瘤可能出现鼻塞、面部肿胀、牙齿松动等症状。
上颌窦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较隐匿,常见单侧鼻塞且逐渐加重,可能伴有血性或脓性鼻涕。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面部麻木或疼痛感,多位于面颊部或上牙槽区,部分患者会误认为牙痛。肿瘤侵犯眼眶时可导致眼球突出、复视或视力下降。晚期可能出现张口困难、牙齿松动或脱落,若侵犯颅底则可能引发头痛、嗅觉减退。部分患者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提示肿瘤转移。
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减少辛辣刺激饮食,出现持续鼻塞或面部不适建议尽早就医排查。
乳腺癌良性和恶性的区别主要在于生长方式、扩散能力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程度。
良性乳腺肿瘤通常生长缓慢,边界清晰,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可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较韧,与皮肤无粘连,一般不会引起疼痛或乳头溢液。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伴随单侧乳头血性溢液,但肿块往往难以触及。这类病变通常通过手术切除即可治愈,复发概率较低,预后良好。
恶性乳腺癌则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肿瘤边缘呈毛刺状,可能侵犯皮肤、胸肌或淋巴管。浸润性导管癌常表现为无痛性硬块,可能伴随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或血性溢液。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系统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或经血液转移至肺、骨等远端器官。三阴性乳腺癌等特殊类型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迅速。确诊需依靠穿刺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结合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
建议女性定期进行乳腺自检和临床筛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明确性质。
甲状腺Ca一般指甲状腺癌,通常为恶性肿瘤,但少数情况下可能为良性病变。
甲状腺癌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细胞的恶性肿瘤,多数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块、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等症状。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预后较好。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发现边界不清的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极少数情况下,甲状腺Ca可能为良性病变,如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这类病变生长缓慢,边界清晰,超声检查可见规则形态和均匀回声,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检查,确诊后遵医嘱选择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术后需长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疣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
疣状癌属于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型,其恶性程度通常低于普通鳞癌,但具有局部侵袭性。肿瘤外观呈菜花状或疣状突起,生长缓慢且较少转移,好发于口腔、外阴、肛门等部位。发病可能与HPV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或免疫抑制有关,常见症状为无痛性肿块、表面溃烂或出血。病理检查可见分化良好的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基底膜完整是诊断关键。治疗以手术扩大切除为主,对放疗敏感性较差,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
术后应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摩擦刺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迹象。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