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肿瘤科 > 膀胱癌

如何防止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复发?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膀胱癌晚期中医治疗还是化疗?

膀胱癌晚期建议优先选择化疗为主、中医辅助的综合治疗方案。化疗能直接抑制肿瘤进展,中医可缓解副作用并提高生存质量,具体选择需结合患者体质、病情进展及耐受性评估。

1、化疗优势:

化疗是晚期膀胱癌的核心治疗手段,通过药物杀死快速分裂的癌细胞。常用方案包括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甲氨蝶呤联合长春碱等,可缩小肿瘤体积并延缓转移。对于体能状态较好的患者,化疗能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尤其对尿路上皮癌亚型效果明确。

2、中医作用:

中医药主要作为辅助治疗,常用黄芪、灵芝等扶正固本药物改善免疫功能,配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抗肿瘤中药。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可减轻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但对肿瘤本身的抑制作用有限,不建议单独使用。

3、联合治疗:

化疗期间同步使用中医辨证施治能提升疗效。例如脾虚证患者辅以四君子汤健脾,血瘀证配合桃红四物汤活血,既增强化疗敏感性又降低毒性。需由中医肿瘤专科医师制定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4、个体化考量:

年龄大于80岁或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足量化疗,可考虑减量化疗联合中药。若出现多器官转移或恶病质,则以中医姑息治疗为主,重点控制疼痛、血尿等症状。

5、支持治疗:

无论选择何种方案,均需加强营养支持,推荐高蛋白饮食如鲫鱼汤、海参,配合八段锦等温和运动维持体能。心理疏导和疼痛管理同样重要,必要时可结合针灸缓解癌痛。

晚期膀胱癌患者需定期复查CT评估疗效,化疗期间每周监测血常规。若出现严重骨髓抑制或肝肾功能损伤,应及时调整方案。中医治疗需持续3-6个月方能显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以稀释尿液。建议在肿瘤专科医师和中医师共同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每2个月进行多学科会诊调整治疗策略。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科

为什么膀胱癌是来的最慢的癌?

膀胱癌进展相对缓慢主要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早期症状隐匿、诊断时机及环境因素有关。影响因素包括尿路上皮细胞低增殖率、长期致癌物暴露累积效应、免疫微环境抑制、基因突变类型差异以及筛查手段局限性。

1、肿瘤生物学特性:

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通常分化程度较高,增殖速度显著低于肺癌或肝癌等恶性肿瘤。研究显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细胞倍增时间可达90-120天,而肌层浸润型也较多数实体瘤缓慢。这种特性使得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平均需要5-8年。

2、致癌物暴露模式:

吸烟、化工染料接触等主要诱因需持续10-20年才可能诱发恶变。烟草中芳香胺类物质通过尿液长期刺激膀胱黏膜,引发TP53、FGFR3等基因渐进性突变。这种累积性损伤机制决定其潜伏期显著长于直接吸入致癌物的肺癌。

3、免疫逃逸特点:

膀胱癌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和PD-L1高表达形成免疫抑制屏障,虽然阻碍了免疫系统清除肿瘤,但也意外导致癌细胞扩散速度减缓。这种特殊的免疫编辑过程使肿瘤更倾向于局部生长而非快速转移。

4、解剖结构缓冲:

膀胱肌层与黏膜下层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天然屏障,多数肿瘤在突破基底膜前会经历较长原位癌阶段。相比血供丰富的器官,膀胱壁分层结构有效延缓了肿瘤向深层浸润和血管淋巴管侵袭。

5、早期诊断干扰:

间歇性血尿等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尿路感染,约30%患者确诊时肿瘤仍局限在黏膜层。膀胱镜筛查的侵入性导致普及率低,尿液细胞学检查对低级别肿瘤敏感性不足,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临床确诊时间滞后。

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每年进行尿常规和泌尿系超声检查,出现无痛血尿应立即就诊。日常需严格戒烟并减少苯胺类化合物接触,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以降低尿液致癌物浓度。适量摄入十字花科蔬菜所含的异硫氰酸盐可能具有化学预防作用,但需避免盲目服用保健品。确诊患者应定期膀胱灌注治疗并终身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迹象。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科

治疗膀胱癌的靶向药物有哪些?

膀胱癌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阿特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这些药物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相关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1、阿特珠单抗:

阿特珠单抗是一种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适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该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使用期间需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2、纳武利尤单抗:

纳武利尤单抗属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获批用于铂类化疗后进展的膀胱癌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恢复T细胞功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皮疹和腹泻等。

3、帕博利珠单抗:

帕博利珠单抗同样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适用于不适合含顺铂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该药物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治疗期间需定期评估肿瘤反应。

4、厄达替尼:

厄达替尼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用于治疗伴有特定基因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膀胱癌。该药物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高磷血症和口腔炎等。

5、培唑帕尼:

培唑帕尼是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等靶点,减少肿瘤血管生成。该药物适用于晚期膀胱癌的二线治疗,使用时需监测血压和肝功能。

膀胱癌患者在靶向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类和豆制品等。日常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发热、持续头痛或严重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沈华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膀胱癌术后应该辅助什么治疗?

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主要包括膀胱灌注化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放疗和靶向治疗。

1、膀胱灌注化疗:

术后早期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包括表柔比星、丝裂霉素和吉西他滨。药物直接作用于膀胱黏膜,能有效杀灭残留癌细胞。治疗周期通常为每周1次连续6-8周,后改为每月1次维持治疗。灌注前需排空膀胱,药物保留30-60分钟后排出。

2、全身化疗:

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淋巴结转移患者,需采用含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常用方案为GC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MVAC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和顺铂。化疗可消灭微转移灶,提高生存率。治疗前需评估肾功能和骨髓功能,化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免疫治疗:

PD-1/PD-L1抑制剂适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转移性膀胱癌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具有持续应答特点。治疗前需进行PD-L1表达检测,治疗期间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4、放疗:

对保留膀胱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放疗通常采用调强放疗技术,总剂量60-66Gy。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疗效。治疗前需进行膀胱定位,治疗期间需注意放射性膀胱炎和肠炎等不良反应。

5、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晚期膀胱癌,可选用厄达替尼等FGFR抑制剂或Enfortumab vedotin等抗体偶联药物。靶向治疗需进行基因检测筛选适用人群。治疗期间需监测特定不良反应,如FGFR抑制剂可能引起高磷血症。

膀胱癌术后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前2年每3-6个月进行膀胱镜和影像学检查。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吸烟和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饮食注意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出现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术后辅助治疗需根据病理分期、分子分型和患者身体状况个体化选择。

邸立君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膀胱癌做B超可以检查出来吗?

膀胱癌通过B超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但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B超对膀胱癌的检出率受肿瘤大小、位置、检查设备分辨率等因素影响,主要适用于筛查和初步评估。

1、肿瘤大小:

B超对直径大于5毫米的膀胱肿瘤检出率较高,典型表现为膀胱壁局部增厚或突向腔内的低回声团块。微小病灶可能因分辨率限制漏诊,此时需借助膀胱镜明确诊断。

2、肿瘤位置:

位于膀胱前壁或顶部的肿瘤因受耻骨遮挡易漏检,侧壁及三角区病变显示较清晰。对于超声盲区可疑病例,建议采用多角度扫描或改变体位复查。

3、设备分辨率:

高频探头7.5MHz以上经腹或经直肠超声能清晰显示膀胱壁分层结构,对表浅肿瘤的检出优于低频探头。三维超声可立体呈现肿瘤形态,提高诊断准确性。

4、伴随征象:

进展期膀胱癌在B超下可见肿瘤基底宽、血流丰富、膀胱壁层次破坏等特征。可能同时检出肾积水、输尿管扩张等继发改变,这些征象可辅助判断肿瘤分期。

5、检查局限性:

B超无法区分肿瘤病理类型,对原位癌和平坦型病变敏感性低。合并膀胱炎、血凝块时可能出现假阳性,最终确诊需依赖膀胱镜活检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日常应注意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接触联苯胺等化学致癌物,吸烟者需立即戒烟。出现无痛性血尿应及时就诊,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膀胱镜,配合灌注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白晓燕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热门标签

腭裂 骨折 宫外孕 肌腱炎 食管囊肿 砷化物中毒 跟腱后滑囊炎 坏死性筋膜炎 急性坏死性肠炎 非器质性阴道痉挛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