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晕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大汗大泄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手法过重而致脑部暂时缺血。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首先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保暖,轻者在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正确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取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不予针刺。留针过程中,医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出现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2.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毫针刺入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而使肌纤维缠绕针身。
[现象]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
[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需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性紧张,可取针一段时间,再行捻转出针。也可以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转移患者注意力,随之将针取出。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顾虑,进针进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更不可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
[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患者改变体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
[现象]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处理]如系轻微弯曲,不能再行提插捻转,应慢慢将针退出;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因患者改变体位而致,应嘱患者恢复原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医生进行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体位要舒适,留针时不得随意改动体镁,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物碰撞和压迫,如有滞针及时正确处理。
4.断针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肌肉强烈收缩或患者改变体位;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处理。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全内。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于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露暴体外,用镊子取出;如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以X线下定位,用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剥剔出不用。选针时,针身的长度要比准备刺入的深度长5分。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一部分在体外。进针时,如发生弯针,应立即出针,不可强行刺入。对于滞针和弯针,应及时正确处理,不可强行拔出。
5.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针刺时误伤血管。
[现象]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
[处理]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是小血管受损引起,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如局部青紫较重或活动不便者,在先行冷敷止血后再行热敷,或按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
糖尿病手麻一般可以针灸,针灸足三里、合谷、内关三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症状。
糖尿病手麻可能与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也可能与微循环障碍、维生素B族缺乏等因素相关。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合谷能疏通手部经络,内关有安神止痛之效。临床观察显示,针灸能缓解轻度至中度的手麻症状,但对严重神经损伤效果有限。治疗时需配合血糖控制,避免在皮肤破损处施针。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保持均衡饮食并遵医嘱用药,针灸治疗应在专业中医师操作下进行。
针灸可能有助于缓解乳腺结节相关症状,但无法根治结节本身。乳腺结节通常与内分泌失调、乳腺增生或良性肿瘤有关,针灸通过调节气血循环可能改善乳房胀痛等不适。对于体积较小、性质稳定的结节,针灸可作为辅助手段配合定期复查。若结节增长迅速或伴有乳头溢液等异常,需优先进行超声检查或病理活检明确性质。
乳腺结节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方案。生理性结节可能与激素波动相关,可通过疏肝理气的针灸穴位如膻中穴、太冲穴进行调理。病理性结节若为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病变,针灸仅能缓解症状,需结合逍遥丸、乳癖消片等中成药调节内分泌。恶性结节必须通过手术切除,针灸不能替代正规抗肿瘤治疗。针灸疗程一般需要10-15次,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建议乳腺结节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针灸治疗期间每月复查乳腺超声监测结节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平稳有助于内分泌平衡,避免过度按压结节部位。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禁止针灸治疗,恢复期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进行。
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血管破裂和颅内压变化,针灸可能刺激血管收缩或加重出血风险。此时治疗以稳定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为主,需绝对卧床并避免任何可能引起血压波动的干预措施。恢复期患者若出血已吸收、病情稳定,经神经科和康复科联合评估后,可选择头皮针、体针等改善肢体功能障碍。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神经功能重塑,但需避开百会、风池等可能影响颅内压的穴位。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压持续升高或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即使进入恢复期也应避免针灸。部分患者可能因针刺刺激诱发血压骤升,导致脑血管痉挛或再次出血。针灸过程中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立即停止。脑出血后针灸治疗必须由具备神经康复资质的医师操作,治疗前后需监测血压及神经系统体征。恢复期患者可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和语言训练,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控制基础疾病。
神经性耳鸣可以通过针灸配合电针、耳针、体针等方式治疗。
神经性耳鸣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听觉神经异常放电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鸣响、听力下降等症状。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为原则,常用穴位包括听宫、翳风、太溪等。电针通过低频脉冲刺激增强镇痛效果,耳针直接作用于耳部穴位改善局部微循环,体针则通过远端取穴调节整体气血运行。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每周3次,10次为一个疗程。部分患者可配合服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片等营养神经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治疗期间应避免噪音刺激,规律作息并限制咖啡因摄入,有助于缓解症状。
针灸后耳鸣加重可能与局部刺激、神经敏感或操作不当有关,可通过停止针灸、热敷耳周、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
针灸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耳鸣加重,首先应立即停止针灸操作,避免进一步刺激耳周神经。热敷耳周区域有助于缓解局部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通常使用40℃左右温热毛巾敷于耳后10-15分钟。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改善神经功能,银杏叶提取物片增加内耳血供,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调节血管痉挛。耳鸣加重可能与针灸深度过深、取穴不准或个体神经敏感性差异有关,常伴随耳闷胀感、听力暂时性下降等症状。
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噪音环境,限制咖啡因摄入,若48小时内无缓解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