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肺性脑病是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胸廓畸形、肺血管炎等原因引起。

1、氧疗

长期低流量吸氧是基础治疗手段,适用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家庭氧疗每日需维持15小时以上,可缓解低氧血症导致的肺动脉收缩。便携式制氧机或氧气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氧浓度过高引发二氧化碳潴留。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茶碱缓释片改善支气管痉挛,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呋塞米片减轻水肿。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需使用波生坦片等靶向药物。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电解质水平。

3、控制原发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坚持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急性加重期及时抗感染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佩戴无创呼吸机,肥胖者需减重。肺血管炎患者可能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片。

4、改善生活方式

绝对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采用高蛋白、低盐饮食,每日液体摄入量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进行缩唇呼吸训练,平地步行以不诱发气促为度。冬季注意保暖,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5、手术治疗

严重病例可考虑肺减容术或肺移植,合并三尖瓣反流时需行瓣膜修复术。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终末期患者可考虑参加心脏康复计划,但需在专业团队监护下进行。

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监测右心功能变化。日常记录体重和尿量变化,下肢水肿加重时及时就诊。保持环境湿度在40%-60%,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家属需学习急救技能应对突发呼吸困难。合并骨质疏松者需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长期用药导致的骨量流失。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肺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肺性脑病是以呼吸衰竭导致脑缺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典型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头痛及视乳头水肿。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昏迷、抽搐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医疗干预。

1、意识障碍

早期表现为嗜睡或昼夜颠倒,随着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可出现谵妄、昏睡。部分患者存在时间与空间定向力减退,严重时发展为浅昏迷至深昏迷。这种意识状态波动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程度相关。

2、精神异常

常见突发性躁狂、幻觉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易被误诊为精神疾病。部分患者表现为情感淡漠、反应迟钝等抑制性症状。精神症状的出现与脑细胞酸中毒及神经递质紊乱有关。

3、运动障碍

典型表现为扑翼样震颤,四肢肌张力可呈齿轮样增高或肌阵挛。部分患者出现偏瘫、病理征阳性等局灶体征,提示可能存在脑水肿或微血栓形成。

4、头痛呕吐

持续性胀痛多位于前额或枕部,晨起加重伴喷射性呕吐。头痛源于颅内压增高及脑血管扩张,呕吐与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有关,常提示病情进展。

5、视乳头水肿

眼底检查可见视盘边界模糊、静脉迂曲扩张,严重时出现视网膜出血。这是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需警惕脑疝风险,需立即降颅压处理。

肺性脑病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时需警惕二氧化碳麻醉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高蛋白流质,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脑水肿。康复期需进行呼吸功能训练,避免使用镇静药物,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出现精神症状时需加强安全防护,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肺性脑病能活多久?

肺性脑病患者生存期通常为数月至数年,具体时间受基础肺病控制情况、脑损伤程度、治疗依从性、并发症管理、营养状态等因素影响。

1、基础肺病控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肺病控制良好时,患者生存期可显著延长。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家庭氧疗、肺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急性加重期及时住院治疗可减少脑缺氧损伤。

2、脑损伤程度

轻度意识模糊患者经治疗多能恢复,生存期接近普通慢阻肺患者。出现昏迷等严重脑损伤时,死亡率明显升高。头颅影像学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者预后较差。

3、治疗依从性

坚持无创通气、按时用药、定期随访的患者生存质量较高。拒绝戒烟或反复中断治疗者易诱发急性发作。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治疗配合度。

4、并发症管理

合并肺心病、呼吸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时生存期缩短。控制肺部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延长生存期至关重要。

5、营养状态

营养不良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高蛋白饮食联合营养补充剂可改善呼吸肌功能,但需避免过度喂养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肺性脑病患者需建立长期随访计划,由呼吸科与神经科医生共同管理。居家护理应注意保持环境通风,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每日痰液性状。家属需学习识别嗜睡、烦躁等早期脑病征兆,发作期避免使用镇静类药物。稳定期可进行低强度呼吸操训练,维持适度活动能力。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如何预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预防需从控制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主要包括戒烟、防治呼吸道感染、加强呼吸功能锻炼、避免高原缺氧环境、定期监测心肺功能。

1、戒烟:

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长期吸烟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是不吸烟者的3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肺心病最主要的原发病。建议通过尼古丁替代疗法、行为干预等方式彻底戒烟,同时需避免二手烟暴露。

2、防治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加速肺功能恶化,诱发肺动脉高压。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咳嗽咳痰加重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进行痰培养检查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3、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锻炼能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建议每天进行2次、每次15分钟的呼吸操练习,可配合使用呼吸训练器。长期坚持能延缓肺功能减退,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

4、避免高原缺氧:

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大气氧分压显著降低,可能诱发肺动脉收缩。已有慢性肺部疾病者应谨慎前往高原地区,必须前往时可提前进行低氧预适应训练,必要时携带便携式制氧设备。

5、定期心肺监测:

建议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每6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每年完成心脏超声评估肺动脉压力。出现活动后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表现时,需立即检查心电图和脑钠肽水平。

日常需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维持呼吸肌功能。建议选择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5次,每次以轻微出汗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粉尘刺激。睡眠时采取半卧位可减轻夜间呼吸困难,必要时进行长期家庭氧疗。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综合判断,主要依据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及慢性肺部疾病史。

1、肺动脉高压:

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毫米汞柱是核心诊断标准,可通过右心导管检查确诊。典型表现包括活动后气促、胸骨左缘抬举性搏动,晚期可能出现颈静脉怒张。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收缩压≥40毫米汞柱时需高度怀疑。

2、右心室肥大:

心电图显示电轴右偏、V1导联R/S≥1,结合胸片见肺动脉段突出或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毫米可辅助诊断。心脏磁共振能准确评估右心室壁厚度及收缩功能,右心室游离壁厚度>5毫米具有诊断价值。

3、慢性肺部疾病史:

需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等基础病变,病程通常超过5年。肺功能检查显示持续性通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4、排除性诊断:

需鉴别左心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病因。血浆脑钠肽水平>100皮克/毫升支持右心功能不全,但需排除左心衰竭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继发因素需通过多导睡眠图排除。

5、功能分级评估:

参照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Ⅲ级或静息状态下出现症状Ⅳ级提示病情进展。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300米或血氧饱和度下降>10%具有预后判断价值。

确诊患者需严格戒烟并避免呼吸道感染,低盐饮食控制液体负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90%,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定期监测体重变化,下肢水肿加重时及时就诊调整利尿方案。稳定期可进行平地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携带便携式氧气设备。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便秘 痴呆 肠梗阻 铊中毒 颈动脉体瘤 桡骨颈骨折 失血性休克 结肠重复畸形 神经源性膀胱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