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小儿内科 >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传染源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手足口病会反复发作吗?

小儿手足口病可能会反复发作,但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且恢复后不会频繁复发。少数患儿可能因免疫力低下或接触新病毒株再次感染。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患儿感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抗体,但对其他病毒型无交叉保护作用。若再次接触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出现二次感染。多数情况下,患儿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黏膜的疱疹或溃疡,伴随低热,病程持续7-10天可自愈。日常注意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可降低感染概率。

部分免疫功能异常的患儿可能出现反复感染,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这类患儿症状可能较重,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肺功能异常。若患儿一年内多次发病或症状进行性加重,需就医排查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国内现有EV71灭活疫苗可针对性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

患儿康复后应继续观察1-2周,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家长需每日检查患儿皮肤及口腔状况,若发现新发疱疹或精神萎靡应及时复诊。托幼机构发生疫情时,建议患儿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再返园。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手足口病不能吃东西喉咙痛怎么办?

小儿手足口病喉咙痛不能吃东西可通过少量多次喂食流质食物、冷敷镇痛、保持口腔清洁、使用镇痛药物、静脉补液等方式缓解。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伴随发热、口腔疱疹等症状。

1、少量多次喂食流质食物

选择温凉的米汤、稀释的果汁或配方奶等流质食物,每次喂食5-10毫升,间隔30分钟重复进行。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黏膜损伤。使用软质硅胶勺缓慢喂养,防止呛咳。

2、冷敷镇痛

将母乳或配方奶冷藏后用小勺喂食,或让患儿含服冰块碎屑。用冷毛巾外敷颈部淋巴区域,每次3-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多次。低温可暂时麻痹神经末梢,缓解吞咽疼痛。

3、保持口腔清洁

进食后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儿童口腔清洁棉棒轻柔擦拭口腔,重点清洁舌苔与颊黏膜。每日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3次,浓度控制在1.5%以下。家长需注意观察是否有新发口腔溃疡。

4、使用镇痛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可每6小时给药一次,布洛芬混悬滴剂适用于6个月以上患儿。严重疼痛可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溃疡面。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

5、静脉补液

当患儿连续8小时拒绝进食或出现尿量减少时,需急诊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搭配维生素B6注射液,输液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0-80毫升。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

家长需每日记录患儿饮水量与排尿次数,观察是否有嗜睡或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恢复期可逐步添加蒸蛋羹、土豆泥等半流质食物,保持餐具高温消毒。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病程期间避免接触其他儿童。若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呼吸急促,需立即前往感染科就诊。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儿高烧不退是手足口病吗?

小儿高烧不退可能是手足口病,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流感、肺炎等疾病引起。手足口病通常伴随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等症状,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1-3天,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伴随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开喉剑喷雾剂、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等药物缓解症状,发热时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退热。

2、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小儿持续高热,常伴有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发热可能持续3-5天。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方案,细菌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则以对症治疗为主。

3、幼儿急疹

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的幼儿急疹,表现为突发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多分布于躯干部。发热期间患儿精神状态通常较好,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滴剂,并保持充足水分摄入。

4、流感

流感病毒引起的季节性传染病,患儿除高热外常伴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确诊需进行咽拭子检测,发病48小时内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

5、肺炎

细菌或病毒性肺炎可能导致小儿持续高热,伴随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胸片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方案,细菌性肺炎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头孢呋辛酯颗粒等抗生素。

家长发现小儿高烧不退时,应及时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室内通风,鼓励患儿多饮水。避免擅自使用抗生素,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手足口病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注意口腔和皮肤护理,饮食以温凉流质为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得了手足口病怎么护理?

手足口病可通过隔离防护、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等方式进行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护理时需将患儿单独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交叉感染。患儿衣物、餐具、玩具等物品应每日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煮沸处理。皮肤出现疱疹时,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饮食以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藕粉、牛奶等,避免辛辣刺激或过烫食物加重口腔溃疡疼痛。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退热。

护理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需及时就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我孩子手足口病好了可是现在不能自己走路怎么回事??

孩子手足口病痊愈后出现无法自行行走的情况,可能与神经系统并发症、肌肉损伤、关节炎症、疼痛反应或心理因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具体原因后针对性治疗。

1. 神经系统并发症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少数患儿可能并发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可能导致下肢肌力减退、共济失调等症状。患儿通常伴有嗜睡、呕吐、肢体震颤等表现。需通过脑脊液检查、核磁共振等确诊。治疗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辅以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必要时使用注射用更昔洛韦抗病毒。

2. 肌肉损伤

疾病期间高热或病毒直接作用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症,导致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患儿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尤以下肢明显。可通过肌电图和血清肌酶检测诊断。治疗需静脉补液促进代谢产物排出,使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

3. 关节炎症

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免疫反应性关节炎,常见膝关节、踝关节肿胀疼痛。患儿行走时哭闹拒动,关节局部皮温升高。需进行关节超声检查,治疗可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消炎止痛,关节腔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控制炎症,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功能。

4. 疼痛反应

手足口病皮疹消退后,部分患儿足底疱疹结痂未完全脱落,行走时产生机械性疼痛。表现为踮脚走路或拒绝站立。家长需检查足部皮肤状况,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创面愈合,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穿着宽松棉袜减少摩擦。

5. 心理因素

疾病期间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运动能力暂时退化,部分患儿因疼痛记忆产生行走恐惧。表现为搀扶时可迈步但拒绝独自行走。家长需逐步进行站立训练,使用玩具诱导主动移动,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可配合小儿推拿疏通经络,帮助恢复运动信心。

家长需每日记录孩子步态变化,避免强制行走造成二次损伤。保持居室地面干燥防滑,选择底部柔软的学步鞋。饮食增加牛奶、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神经肌肉修复。恢复期可进行温水浴和被动关节活动,若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发热需立即复诊。定期随访肌力和反射功能,必要时进行康复评估制定训练计划。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偏瘫 膀胱外翻 斑疹伤寒 甲状腺癌 面肌抽搐 肾动脉闭塞 薄基底膜肾病 变应性结膜炎 盘状红斑狼疮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