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两岁的宝宝感冒鼻塞、流鼻涕和咳嗽,吃什么药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相关问答

频繁流鼻血看什么科?

频繁流鼻血建议就诊耳鼻喉科或血液科,可能与鼻腔局部病变、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1、耳鼻喉科

鼻腔局部病变是流鼻血的常见原因。干燥性鼻炎可能导致鼻黏膜脆弱易出血,表现为鼻腔干燥伴少量反复出血。鼻中隔偏曲患者因黏膜张力不均,抠鼻或碰撞后易发生单侧鼻腔出血。过敏性鼻炎发作期黏膜充血水肿,擤鼻涕时可能引发出血。医生会通过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明确出血点,必要时采用电凝止血或填塞处理。若发现鼻腔肿物需进一步病理检查。

2、血液科

凝血功能障碍疾病需血液科排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鼻出血外,常伴皮肤瘀点瘀斑。血友病患者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关节腔出血是特征表现。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多见于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人群。医生会要求检测血常规、凝血四项等,严重者需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调整用药方案。

3、儿科

儿童频繁鼻出血多与挖鼻习惯相关。鼻腔利特尔区血管丛表浅,外力摩擦易破损出血。过敏性体质儿童鼻黏膜更脆弱,春秋季花粉传播期症状加重。家长应帮助孩子纠正挖鼻行为,保持室内湿度。反复出血需排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该病可见唇舌黏膜毛细血管扩张。

4、急诊科

突发大量鼻出血需紧急处理。高血压患者血压骤升可能引发鼻腔后部动脉破裂,出血呈喷射状。外伤导致鼻腔血管断裂时,需立即压迫鼻翼并前倾身体防止血液误吸。急诊医生会采用后鼻孔填塞或血管介入栓塞,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出血量超过400毫升可能引发休克。

5、中医科

中医认为鼻衄多属肺胃热盛。肺热型出血色鲜红伴咽干咳嗽,可用桑菊饮加减。胃火型出血量多色暗红,口臭便秘者宜服玉女煎。阴虚火旺者午后潮热鼻衄,知柏地黄丸可滋阴降火。针灸选取迎香、合谷等穴位,三棱针点刺少商穴适用于实证出血。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燥热食物。

日常应保持鼻腔湿润,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或凡士林涂抹鼻前庭。冬季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50%左右,避免用力擤鼻涕。高血压患者需规律监测血压,儿童要勤剪指甲防止挖鼻损伤。出血时坐位前倾,捏住鼻翼压迫10分钟,冰敷前额帮助血管收缩。记录出血频率和诱因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反复出血超过每周2次应及时专科就诊。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里总有嗡嗡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耳朵里总有嗡嗡声可能与神经性耳鸣、耵聍栓塞、中耳炎、噪声性听力损失、梅尼埃病等因素有关。嗡嗡声通常是耳鸣的表现,可能由听觉系统异常、耳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神经性耳鸣

长期精神紧张或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引发神经性耳鸣。患者常感到高频蝉鸣声或嗡嗡声,安静时症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银杏叶提取物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改善微循环,配合声音掩蔽疗法缓解症状。

2、耵聍栓塞

耳道耵聍积聚可能压迫鼓膜引起传导性耳鸣,表现为低频嗡嗡声伴耳闷感。检查可见褐色块状耵聍堵塞耳道。需由医生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清除,避免自行掏耳导致损伤。

3、中耳炎

细菌感染引发的中耳炎可能伴随耳鸣、耳痛及听力下降。炎症导致鼓室积液会影响声音传导,产生持续性嗡嗡声。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氧氟沙星滴耳液、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治疗。

4、噪声性听力损失

长期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可能损伤毛细胞,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耳鸣。这种嗡嗡声多呈高调性,可能伴随对高频声音敏感度下降。需立即脱离噪声环境,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注射液治疗。

5、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水疾病可能引起低频耳鸣、眩晕和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声多为轰鸣样,发作期症状明显。可遵医嘱使用倍他司汀片、呋塞米片、地西泮片等药物控制内耳压力,严重者需考虑鼓室注射治疗。

日常需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控制音量在60分贝以下。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内耳供血,高血压患者应监测血压稳定。若耳鸣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眩晕、听力骤降等症状,须尽快至耳鼻喉科就诊完善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急性发作期可尝试咀嚼口香糖或按压耳屏缓解症状,但不可用力揉搓耳部。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朵轮廓痒是怎么回事?

耳朵轮廓痒可能与皮肤干燥、过敏反应、真菌感染、湿疹或接触性皮炎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保湿护理、抗过敏治疗、抗真菌药物等方式缓解。

1、皮肤干燥

气候干燥或频繁清洁可能导致耳廓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脱屑、紧绷感及轻度瘙痒。建议使用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保湿霜轻柔涂抹,避免过度摩擦或使用碱性清洁产品。若伴随皲裂出血,可短期外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2、过敏反应

接触染发剂、金属耳饰或洗发水等致敏物质后,耳廓可能出现红斑、丘疹伴剧烈瘙痒。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局部冷敷缓解症状,必要时口服氯雷他定片或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者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需及时就医。

3、真菌感染

耳廓褶皱处潮湿易滋生真菌,表现为环形红斑、边缘脱屑伴顽固性瘙痒。确诊需刮取皮屑进行镜检,可外用联苯苄唑乳膏或特比萘芬乳膏,疗程需持续2-4周。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耳机,保持患处干燥透气。

4、湿疹

特应性体质者耳廓易反复出现丘疹、渗出及结痂,夜间瘙痒加剧。急性期可用硼酸溶液湿敷,慢性期改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日常需避免抓挠,穿纯棉衣物减少摩擦,严重泛发时需配合口服依巴斯汀片。

5、接触性皮炎

长期佩戴含镍合金眼镜架或耳机可能引发局部免疫反应,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水疱。治疗需移除致敏源,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合并感染时加用莫匹罗星软膏。反复发作者建议更换钛合金材质配件。

日常应避免用指甲或尖锐物搔抓耳廓,清洁时选用温和无香型沐浴露。冬季外出可佩戴保暖耳罩防风,夏季出汗后及时擦干褶皱部位。若瘙痒持续超过1周、出现渗液或听力下降,需至皮肤科或耳鼻喉科进行真菌培养或斑贴试验。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过敏体质者需记录可疑致敏物接触史。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屎太硬了掏不出来用什么软化?

耳屎太硬掏不出来时,可使用温水、矿物油或碳酸氢钠滴耳液等软化。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过硬可能与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狭窄或长期未清理等因素有关。

温水是最安全的软化方式,将体温相近的温水装入干净滴耳瓶,侧头滴入外耳道1-2滴,保持体位5分钟后倾斜头部让水流出。矿物油如橄榄油需加热至接近体温,同样滴入1-2滴,停留10分钟软化效果更明显。碳酸氢钠滴耳液需按说明书使用,通常每日3次、每次3-4滴,连续使用不超过5天。若自行软化无效或出现耳痛、听力下降,需及时就医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儿童或糖尿病患者应避免自行操作,防止损伤耳道皮肤。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棉签等工具可能将耳屎推得更深。游泳或洗澡后可用毛巾轻拭外耳道口,保持干燥。若反复出现耵聍栓塞,建议每半年到耳鼻喉科检查清理。软化耳屎期间避免耳朵进水,防止感染。老年人因耵聍腺萎缩分泌减少,通常无须特殊处理。

何海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为什么耳屎特别多?

耳屎增多可能与遗传因素、外耳道炎症、耵聍腺分泌旺盛、外耳道狭窄或异物刺激等因素有关。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异物的作用。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导致耵聍腺分泌功能旺盛,耳屎生成速度较快。这类情况通常表现为耳屎呈油性且分泌量多,但不会伴随其他不适症状。日常护理可使用棉签轻轻清理外耳道口,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防止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

2、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炎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耵聍分泌异常增多,常伴随耳痛、瘙痒或渗出液。炎症刺激会使耵聍腺分泌功能亢进,形成块状或糊状耳屎。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合并真菌感染时可选用克霉唑乳膏局部涂抹。

3、耵聍腺分泌旺盛

高温环境、精神紧张或频繁掏耳等行为可能刺激耵聍腺过度分泌。这类耳屎多呈淡黄色片状,容易在外耳道堆积形成栓塞。建议减少掏耳频率,避免刺激外耳道。若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需由医生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软化后取出。

4、外耳道狭窄

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术后瘢痕形成会导致耳屎排出受阻,造成耳屎积聚。患者常感觉耳道堵塞感,可能继发耳鸣或传导性耳聋。需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清理,严重狭窄者可能需手术矫正外耳道结构。

5、异物刺激

长期佩戴助听器、耳机或游泳时进水可能刺激外耳道,反射性引起耵聍分泌增加。异物存留还可能导致耳屎与皮屑混合形成硬块。应及时取出异物,并用硼酸酒精溶液清洁消毒,预防继发感染。

日常应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洗澡游泳时可用耳塞防水。避免频繁掏耳,若出现耳痛、听力下降或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油性耳屎人群可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专业清理,不要自行使用挖耳勺等工具深入耳道,以免造成损伤或将耳屎推向深处形成栓塞。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热门标签

外痔 苯中毒 腹内疝 结肠扭转 食管异物 肩神经损伤 持续性异位妊娠 浆细胞性骨髓瘤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后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