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半夜小孩发烧家里没药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家里有小孩开空调要注意什么?

家有儿童使用空调需注意温度调节、湿度控制、空气流通、清洁维护、安全防护五个方面。

1、温度调节:

儿童房间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避免与室外温差超过7摄氏度。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需保持恒温环境;学龄前儿童活动量大,温度过低易引发受凉。夜间睡眠时可调高1-2度,搭配薄毯使用。温度传感器应远离直吹区域,避免误判室温。

2、湿度控制:

空调运行会降低空气湿度,建议配合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干燥空气易导致儿童鼻黏膜干裂、皮肤瘙痒,可放置湿度计实时监测。使用空调时可在房间晾挂湿毛巾,或选择具备恒湿功能的空调机型。婴幼儿房间湿度不足可能诱发呼吸道不适。

3、空气流通:

每2-3小时需关闭空调开窗通风15分钟,保证空气新鲜度。空调出风口避免直吹儿童床铺,建议采用上下扫风模式。室内可搭配循环扇促进空气流动,但禁止对着人体直吹。密闭空间连续使用空调超过4小时,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超标影响儿童认知功能。

4、清洁维护:

空调滤网每两周清洗一次,使用中性洗涤剂浸泡后阴干。每年使用前需专业深度清洁蒸发器与风道,防止霉菌、尘螨滋生。制冷时冷凝水托盘易积水生菌,应定期检查消毒。新装机或长期未用的空调,首次运行需持续通风30分钟再让儿童进入。

5、安全防护:

空调电源插座需安装防触电保护盖,遥控器收纳在儿童无法触及处。外机支架要定期检查牢固性,防止坠落风险。教育儿童不可将手指伸入出风口栅格,壁挂式空调下方避免放置攀爬物。睡眠时建议启用静音模式,突然的制冷噪音可能惊醒婴幼儿。

除空调使用注意事项外,建议为儿童选择纯棉吸汗的睡衣,在空调房内穿着过膝裤袜预防膝关节受凉。每日保证足够饮水,可准备温热的蜂蜜柠檬水补充电解质。午后高温时段可提前开启空调降温,但睡前2小时宜调高温度帮助身体适应。定期带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温调节能力,避免形成空调依赖。若儿童出现持续性鼻塞、咳嗽等空调病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过敏原。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霉菌性阴炎会传染给家里的人吗?

霉菌性阴道炎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给家庭成员。传播途径主要有共用毛巾浴巾、混洗衣物、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免疫力低下者易感等因素。

1、共用物品传播:

共用浴巾、毛巾或坐便器垫可能造成真菌传播。白色念珠菌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家庭成员共用个人卫生用品时,真菌可能通过接触感染部位再接触黏膜导致传播。建议患者使用单独洗涤的纯棉毛巾,浴后充分晾晒消毒。

2、混洗衣物风险:

内裤与其他衣物混合机洗可能造成交叉污染。真菌孢子可附着在衣物纤维上,60℃以下水温难以彻底杀灭。患者内衣应单独手洗并用沸水烫洗,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可有效灭活真菌。

3、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使伴侣感染念珠菌性龟头炎。男性感染后可能无明显症状但成为携带者,建议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必要时伴侣需同步进行真菌检查。使用避孕套可降低但无法完全阻断传播风险。

4、母婴传播途径:

孕妇患霉菌性阴道炎可能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导致鹅口疮或尿布区皮炎。妊娠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阴道栓剂治疗,分娩前应完成规范疗程。哺乳期母亲需注意乳房清洁,避免真菌污染哺乳用品。

5、易感人群防护:

糖尿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家庭成员更易被传染。保持患处干燥,穿宽松透气棉质内衣,避免长时间使用护垫。家庭成员中有体癣、脚气等真菌感染者需同步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日常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使用洗液冲洗阴道。饮食上减少高糖食物摄入,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家庭成员不共用洗浴用品,洗衣机定期用90℃热水空转消毒。出现外阴瘙痒、豆渣样白带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真菌培养检查,确诊后规范用药可有效阻断传播链。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应增强体质锻炼。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家里熬中药的味道对宝宝有影响吗?

家里熬中药的气味通常对健康宝宝无明显影响,但需注意特殊体质或密闭环境可能引发不适。主要影响因素有中药成分挥发浓度、婴幼儿呼吸道敏感度、空间通风条件、接触时间长短、个体过敏史等。

1、成分差异:

不同中药材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如含薄荷、艾叶等芳香类药材气味较浓,可能刺激婴幼儿呼吸道黏膜;而茯苓、山药等根茎类药材气味温和。建议熬药时选择气味清淡的药材,或避开宝宝活动高峰期煎煮。

2、呼吸道反应:

婴幼儿呼吸道黏膜娇嫩,对异味更敏感。持续吸入浓烈药味可能引发打喷嚏、轻微咳嗽等反应,这种情况需立即开窗通风并将宝宝移至空气清新处。若出现喘息或皮疹需就医排查过敏可能。

3、通风管理:

厨房或熬药区域应保持门窗对流,使用排风扇加速空气循环。理想状态下药味浓度应控制在进入其他房间后无明显气味,可通过摆放活性炭包辅助吸附挥发物质。避免在卧室等密闭空间煎药。

4、接触时长:

短暂接触熬药气味每日1-2小时通常安全,但连续数小时处于高浓度药味环境中,可能引起婴幼儿烦躁或食欲下降。建议将煎药时间安排在宝宝午睡或外出时段,煎药后彻底通风30分钟以上。

5、过敏预防:

有湿疹、哮喘等过敏史的婴幼儿需格外警惕。初次接触新药方气味时,应观察是否出现揉眼、抓挠皮肤等过敏前兆。家中可备空气净化器,孕妇及6个月以下婴儿所在房间应与煎药区保持10米以上距离。

日常可采取分段煎药、使用密闭式煎药壶等措施减少气味扩散。哺乳期母亲服用中药后,其药性成分可能通过乳汁传递,这种情况需咨询中医师调整药方。保持居室每日至少2次彻底通风,婴幼儿衣物避免悬挂在煎药区域。若宝宝持续出现拒食、睡眠不安等异常表现,建议暂停家中煎药并儿科就诊评估。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家里有乙肝的病人宝宝要注意什么?

家有乙肝患者时,婴幼儿需重点防范病毒传播,主要通过阻断母婴传播、避免体液接触、接种疫苗、定期检测及家庭物品消毒等措施保护。

1、母婴阻断:

乙肝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应在孕期接受病毒载量监测,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若母亲病毒载量过高,妊娠晚期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以降低传播风险。

2、体液隔离:

避免婴幼儿接触患者血液、唾液等体液。患者使用的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残留血液的物品应单独存放,皮肤伤口需用防水敷料严密覆盖。照料婴幼儿前患者需用肥皂彻底洗手,禁止口对口喂食或共用餐具。

3、疫苗接种:

所有家庭成员均应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婴幼儿需按0-1-6月程序接种三针疫苗。接种后1-2个月应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若抗体滴度不足10mIU/ml需补种加强针。疫苗保护率可达90%以上。

4、定期筛查:

婴幼儿满7月龄后需检测乙肝两对半,确认未发生感染且抗体形成。此后每2-3年复查抗体水平,抗体消失者需重新接种。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建议每6个月检测肝功能。

5、环境消毒:

患者血液污染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餐具煮沸消毒10分钟以上。婴幼儿衣物与患者分开洗涤,地面定期用消毒液擦拭。患者生活垃圾应密封后单独处理。

日常需培养婴幼儿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抓挠皮肤后接触患者物品。家庭可准备专用药箱存放患者药物,防止儿童误触。保证婴幼儿充足睡眠与均衡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A/C/E增强免疫力。患者治疗期间避免让儿童接触抗病毒药物,哺乳期母亲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黄疸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怎么用酒精给家里消毒?

使用酒精给家里消毒可通过喷洒、擦拭、浸泡等方式进行。选择75%浓度的酒精,避免使用过高或过低浓度,注意通风、远离火源、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1、喷洒消毒:将75%酒精装入喷雾瓶,直接喷洒在门把手、桌面、开关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喷洒后静置1-2分钟,让酒精充分挥发,达到杀菌效果。喷洒时避免靠近火源,防止酒精蒸汽遇火燃烧。

2、擦拭消毒:用干净的抹布蘸取75%酒精,擦拭家具、电器、玻璃等表面。擦拭时注意均匀覆盖,确保每个区域都被酒精浸润。擦拭后让酒精自然挥发,无需用水冲洗,避免稀释酒精浓度。

3、浸泡消毒:将小件物品如钥匙、手机壳、眼镜等放入75%酒精中浸泡1-2分钟。浸泡后取出晾干,酒精挥发后即可使用。浸泡时注意避免酒精接触皮肤,防止刺激或过敏反应。

4、注意事项:使用酒精消毒时需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酒精蒸汽积聚。远离火源和高温环境,防止酒精燃烧。避免将酒精直接喷洒在电器内部,以免损坏电路。皮肤敏感者应戴手套操作,防止酒精刺激。

5、储存安全:将酒精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远离火源和儿童接触。使用后及时盖紧瓶盖,防止酒精挥发。避免将酒精与易燃物品混放,确保储存安全。

日常消毒时,可结合酒精与其他消毒方式,如紫外线灯、高温蒸汽等,提高消毒效果。注意酒精使用量,避免过度使用造成浪费或环境污染。定期进行家庭全面消毒,保持室内卫生,减少细菌病毒传播风险。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热门标签

疟疾 牛皮癣 白内障 肉毒中毒 舌下囊肿 颈动脉体瘤 社交恐惧症 胃良性肿瘤 非器质性阴道痉挛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