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间隔缺损可通过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房间隔缺损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房间隔缺损较小且无症状时,建议每6-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观察缺损变化情况。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预防呼吸道感染。出现轻度症状者可遵医嘱使用地高辛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改善心功能。缺损较大或症状明显者需考虑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或外科修补术,手术时机需由心外科医生评估。孕妇合并房间隔缺损需加强产前监测,分娩前需进行心功能分级。
房间隔缺损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100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