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结痂后内部化脓通常由细菌感染、异物残留、局部受压、免疫力低下及不当护理等因素引起,需及时清创消毒并配合抗生素治疗。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侵入伤口后繁殖,会导致皮下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液。表现为痂下出现黄白色分泌物伴红肿热痛,需彻底清除脓液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菌药物。
2、异物残留:
沙砾或缝合线头等异物滞留创面会持续刺激组织产生炎性渗出,形成包裹性脓腔。需通过外科探查清除异物,并行双氧水冲洗等创面处理。
3、局部受压:
关节部位结痂频繁摩擦或敷料压迫过紧,易造成痂下潮湿环境滋生细菌。应避免抓挠并使用水胶体敷料保护,保持创面透气干燥。
4、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伤口修复能力下降易继发感染。需控制基础疾病,必要时静脉输注头孢曲松等广谱抗生素。
5、不当护理:
过早沾水或自行撕扯痂皮会破坏新生上皮,增加感染风险。正确做法是每日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待痂皮自然脱落。
化脓伤口护理期间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进食鸡蛋、鱼肉等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炎症。保持患肢抬高减少肿胀,定期观察渗出液性状变化,若出现发热或脓液呈绿色等异常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握拳等轻柔活动改善局部循环,但需防止伤口二次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