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起泡可能由操作不当、皮肤敏感、温度过高、体质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灸法、局部护理、药物干预等方式处理。
1、操作不当艾灸时间过长或距离过近导致皮肤灼伤。需缩短单次艾灸时间至10-15分钟,保持艾条与皮肤3-5厘米距离,起泡后暂停艾灸并用碘伏消毒。
2、皮肤敏感角质层薄弱者易出现水泡。建议选择隔姜灸等间接灸法,小水泡可自然吸收,大水泡需无菌穿刺后涂抹烫伤膏。
3、温度过高艾绒燃烧温度超过皮肤耐受阈值。应选用纯度高的陈艾,出现红肿起泡时可外用湿润烧伤膏,配合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
4、体质因素湿热体质或糖尿病患者易继发感染。需检测血糖水平,水泡破溃后使用康复新液湿敷,必要时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感染。
艾灸后保持创面干燥清洁,避免抓挠,饮食宜清淡少辛辣,出现化脓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