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肿可能由生理性水肿、肾脏疾病、心脏功能不全、肝脏疾病、淋巴系统障碍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水肿: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能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发暂时性水肿。这类水肿通常晨轻暮重,抬高肢体或适度活动后可缓解。孕期激素变化也会造成生理性水肿,建议控制钠盐摄入并穿戴弹性袜。
2、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会导致蛋白尿,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患者常伴随眼睑浮肿和下肢凹陷性水肿,需进行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3、心脏功能不全:右心衰竭时静脉压升高,表现为下肢对称性水肿,可能伴有颈静脉怒张。需通过心脏超声确诊,治疗包括限制钠盐、使用利尿剂和强心药物,严重者需进行血运重建手术。
4、肝脏疾病: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和低蛋白血症,引发腹水及下肢水肿。患者可能出现肝掌和蜘蛛痣,需补充白蛋白并采用限盐饮食,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放液或肝移植评估。
5、淋巴系统障碍:淋巴管炎或淋巴结切除术后可能引发淋巴水肿,表现为皮肤增厚和肢体不对称肿胀。治疗包括压力治疗、手动淋巴引流和功能锻炼,严重者需考虑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手术。
日常应注意监测体重变化,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度进行慢走、游泳等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睡眠时抬高水肿肢体。若水肿持续加重或伴随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定期检查血压、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