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黑不一定是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少数情况下可能与特定心理障碍有关。
儿童或成年人在黑暗环境中产生短暂恐惧感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与人类进化过程中对未知环境的警觉机制有关。这种怕黑通常表现为心跳加速、出汗等短暂生理反应,可通过逐步适应黑暗环境、使用小夜灯等方式缓解。夜间恐惧多出现在压力增大或生活变故时期,伴随睡眠质量下降,但白天功能不受明显影响。
当怕黑持续超过6个月且伴随持续心悸、回避行为或社会功能受损时,可能与黑暗恐惧症等特定恐惧症相关。这类情况常合并睡眠障碍、焦虑发作,患者可能因恐惧而拒绝独处或夜间外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病理性怕黑,多与过往黑暗环境中的创伤经历有关,表现为闪回、过度警觉等症状。
建议长期受怕黑困扰者记录恐惧发生频率与伴随症状,避免过度依赖酒精或镇静药物。可通过正念呼吸、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症状,若影响日常生活需至精神科进行专业评估。家长发现儿童持续怕黑时,应避免强制暴露疗法,可尝试亲子共读绘本进行脱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