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在高温天气需重点防范脱水、中暑及基础疾病恶化,需加强水分补充、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密切监测身体状况。
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机制负荷加重,慢性病患者因器官代偿功能下降更易出现热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警惕血液黏稠度升高诱发血栓,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轻度活动,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便携风扇。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胰岛素吸收速率可能加快,需增加血糖监测频率,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防低血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避免干燥热空气刺激气道,室内可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40%-60%。所有慢性病患者均应制定个性化的补水计划,每日饮水量维持在1.5-2升,可交替饮用淡盐水与柠檬水以平衡电解质。
部分特殊情况需额外关注。服用利尿剂的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可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透析患者要严格控制两次治疗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认知障碍患者需家属协助观察早期中暑症状如烦躁、嗜睡等。使用精神类药物的患者需知晓某些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功能。慢性伤口患者要预防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感染风险,敷料更换频率可适当增加。
建议慢性病患者建立高温健康日志,记录每日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变化,空调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准备应急药品包包含硝酸甘油片、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急救药物,与社区医疗机构保持畅通联系渠道。当出现持续头晕、心悸、呕吐等预警症状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