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多发息肉是否严重需结合息肉性质判断,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存在一定癌变风险。肠道多发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肠道多发息肉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占较大比例,这类息肉生长缓慢且癌变概率较低。通过肠镜检查可明确息肉大小和形态,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通常建议定期随访观察。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症状,这与息肉对肠道的机械刺激有关。日常需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补充,有助于减缓息肉生长速度。
腺瘤性息肉具有较高恶变倾向,尤其绒毛状腺瘤的癌变概率超过管状腺瘤。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表面呈分叶状或伴有溃疡的息肉需高度警惕。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持续便血或贫血症状,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数量超过10个者建议尽早切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弥漫性息肉,往往在青年期就需进行预防性结肠切除。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病理类型制定处理方案。日常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若出现排便性状改变或不明原因消瘦,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评估。